摘要:魏晉時期道學興盛,而儒學式微,統治階級力求將儒學引導到俠風之中,希望藉助儒學中,皇權至上,綱常倫理來影響俠客風氣的泛濫,在這一時期儒俠文化理念中,俠客風氣雖處於絕對的上風,但是儒學對俠的改造並未停止。唐代儒俠理念之盛遠超歷代,不僅僅是因爲儒俠之間彼此不斷地碰撞融合,更是因爲唐代自身獨特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特點,對文人士子產生了極大影響,是儒俠風氣就此蓬勃。

儒家

儒俠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形式,以儒學代表的是皇權至上和最高權力結構的起源思想,而以俠爲代表的普遍社會現象則在民間具有着深刻的社會思想。兩者看似毫無瓜葛,而實際上,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同時隨着時代不斷發展演變。

《論語》中有言""剛毅木訥 , 近乎仁"儒俠二字,同時具備了儒家兼濟天下,不畏強權一面,又具備了作爲俠的陽剛一面。陽剛的俠客中還透露出幾分維護社會秩序,維護綱常倫理的“儒生氣”。在不同的時期,儒俠之間相互的體現也有所不同。而兩者異同也隨着時代有着不同的側重。何爲儒俠,又從何起源而來?儒俠文化起源與內涵

春秋時代

儒家文化向來講究普世的價值觀,儒家文化在精神層面更加講究社會利益,有時會壓制個人思想,而俠文化更加講求自由兼愛,講求個人信義。對於俠文化,可以看做是墨家文化的進一步體現。儒,俠二者都起源與春秋時期,亂世之下,催生無數別具特色的文化。"仁" "義" "禮" "智" "勇" "信" "樂"。這些文化因子是儒家論君子、成人、全人的標準,而在這些因子中同樣的包含俠的理念。《顯學》中有言:"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

墨家

古人講儒,俠看做是兩種重要的社會力量,都對社會發展有着較大的影響力。戰國時期紛爭的格局,極大的催生了思想的活躍和發展。作爲在當時擁有極大影響力的儒墨兩家,或者說以此產生的儒文化和俠文化,都要藉助自己的文化理念去伸展文化主張,體現時代下的社會價值。這是一種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正是由此,文化理念的相互借鑑,雙方的彼此融合,才構成了當時儒俠文化的雛形,也爲其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儒俠所展現的“儒生氣”

儒俠文化中的儒,俠看似代表了兩種不同文化類型,一個循規蹈矩,遵守禮法,追求天下大同,一個放蕩不羈,不受約束,任意妄爲,但實質上,兩者都具有共同之處。儒學講究"守"維護社會秩序,維護綱常倫理,而俠則代表"鬥"爲實現兼愛,講道義,守信義。儒俠文化的最終內涵可以歸結爲"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政治理念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意義的結合。

俠客

儒俠的出現,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觀點,以儒家觀點爲自身理念,以自我爲先驅,敢爲人先。《論語·子路》有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對於儒俠,他們在大體上是共通的,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不同。俠,是孤獨的,一往無前的,但俠講求平等,講求信義。司馬遷曾讚許道:"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只厄困,既無存亡之生死,而不衿其能,羞伐其德。"

正如同儒家所說的"天下爲公"的大同觀念。沒有等級,沒有差別,沒有尊貴卑賤,沒有紛爭的社會。儒俠在不同時代下的側重之處有何不同?魏晉時期的儒俠文化

東漢文人

如東漢時期士人們都頗好俠風,極爲重視自身信譽,不斷提升自己的名氣,到了黨錮之禍時俠的影響力已經提升到一個高度。三國時期的曹植《白馬篇》中,就曾塑造了一個一位少年俠客面對國難時,英勇上前無懼生死的形象。曹植通過將國家意識融入到俠的文化裏,開創了一個新的俠。

到了魏晉時期,民間俠風熾盛,遊俠少年相互結交報仇,遊蕩無度,肆意陳欲,隨意剽掠,不軌於正義。民間的俠客快意恩仇,彼此有仇怨,一言不合便舉刀殺人。魏晉時期各地混戰,以地方豪強爲首的士族,大力提升自己的勢力,私下招募俠客,維護自身利益。再加上當時的豪強也多少帶有俠氣,就會不斷提升自己實力,嚴重影響到地方安定和中央的控制能力。

竹林七賢

魏晉時期道學興盛,而儒學式微,統治階級力求將儒學引導到俠風之中,希望藉助儒學中,皇權至上,綱常倫理來影響俠客風氣的泛濫,在這一時期儒俠文化理念中,俠客風氣雖處於絕對的上風,但是儒學對俠的改造並未停止。這個時期的儒俠分成了兩種不同方面,以祖逖爲代表的儒俠積極收復故土,渴求建功立業,北上收復失地,另一個則以竹林七賢嵇康爲首的,對現實無奈,沉迷於玄學,放浪於生活中,逃避現實。唐代儒俠之風

在初唐時期,前代留下的任俠風氣也被保留下來,而同樣興盛起來的就是文人士子,受到時代影響,唐代士子積極樂觀,胸襟豁達,前代遺留的俠風與文人士子們的風氣極爲相合。由此產生的儒俠風氣在唐代士子,尤以詩人之中最爲繁盛。

這些詩人士子或隨軍鎮守邊塞,遊俠從軍,文武兩用,醉臥沙場隨軍征戰。邊塞詩人陳子昂青年時期馳俠使氣,數次隨軍出塞,曾在《感遇》中言"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在俠風濃郁的氣氛中充分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決心。

唐代詩人

《墨子·非儒下》曾雲:"儒,浩裾而自順者。"儒士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無力大多無力反抗,他們只能隨波逐流或者隱居深山逃避現實。而在初唐時期,受到任俠風氣影響的儒士,則普遍帶了一種剛強之氣,他們不屈從現實,注重信義,看重理想"敦氣節,立然諾"。因此唐代時期士子,藉助俠風表達自我理念價值,追求自身自由的人格理念。

唐代儒俠理念之盛遠超歷代,不僅僅是因爲儒俠之間彼此不斷地碰撞融合,更是因爲唐代自身獨特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特點,對文人士子產生了極大影響,是儒俠風氣就此蓬勃。結語大明孤臣"黃道周所言"綱常千古,節義千秋,家人知我,天地無憂"

所謂儒俠,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明知去之必亡,也無悔也。俠的剛烈印在了儒的理念裏。儒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種,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因時而變,伴隨着時代場合下不同的局面而不斷演繹着自身最具魅力的一面。

儒俠,不是武力上的絕對力量,而是在精神上的一種定力,儒俠文化更多的展現爲民族不屈不撓的氣節,既有着天下和平的理想信念,又有着不懼民族危亡的正氣。

參考文獻

1、《顯學》

2、《論語·子路》

3、《墨子·非儒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