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輔佐“政敵”公子糾的管仲淪爲階下囚,齊桓公爲報“一箭之仇”欲殺之而後快,卻被鮑叔牙阻止,說道:“公子若要安邦治國,國勢昌盛,那麼用我和高傒就綽綽有餘。一日,齊桓公、甯戚、管鮑四人飲酒,酒過三分微醉後,已是齊國國君的公子小白突然問鮑叔牙:你爲何不敬我酒。

“榮辱身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雷陳。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

年少時協助姜小白登頂春秋霸主,中年爲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爲什麼晚年爲相後不久就抑鬱而終?


慧眼識君,力薦好友

公元前8世紀,鮑叔牙生於潁上(今安徽)的官宦世家。早期時,好友“管仲”貧困潦倒,鮑叔牙因家境殷實且極重情義,所以時常接濟他,與其合夥做買賣時,總是讓管仲多貪多佔,刻意讓管仲“佔便宜”,可見鮑叔牙重友輕利。

弱冠之年時的鮑叔牙正輔助公子小白,準備大展宏圖。卻值荒淫無道、誅殺無忌的齊襄公即位。爲保公子小白安全,隨一路逃往莒[jǔ]國(今山東)。

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鮑叔牙趁此之機護送小白立爲國君,是爲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輔佐“政敵”公子糾的管仲淪爲階下囚,齊桓公爲報“一箭之仇”欲殺之而後快,卻被鮑叔牙阻止,說道:“公子若要安邦治國,國勢昌盛,那麼用我和高傒就綽綽有餘;若公子欲稱霸於天下,那麼非管仲不可。”
鮑叔牙不存世俗之見,有知人之智、愛才之心,施恩於人,卻不圖回報,可謂是溫潤謙和的淳淳君子。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

“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剛正不阿,直言諫君

在鮑叔牙和管仲共同的協助下,齊國國勢轉危爲安,逐漸興盛。

一日,齊桓公、甯戚、管鮑四人飲酒,酒過三分微醉後,已是齊國國君的公子小白突然問鮑叔牙:你爲何不敬我酒?

看着心滿意足的姜小白、默默不語的管仲、舉杯頻頻的甯戚,鮑叔牙端起酒杯道:希望已是國君的您,別忘記在莒國逃亡的時候!希望已是宰相的夷吾(管仲的字),別忘記於魯國當囚徒的時候!希望已是大司田的寧大夫,別忘記在街邊餵牛的時候!
“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飲酣,桓公謂鮑叔牙曰‘闔不起爲寡人壽乎?’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也。’桓公闢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鮑叔牙即提醒齊桓公勿忘當年之苦難。
雖然這是在提醒齊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崢嶸歲月,但也體現了鮑叔牙嫉惡如仇的性格。不論何時、不管對方是何人,只要看見過錯,就一定要講出來。如置於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明清兩朝,帝王正值酒樂時發出掃興之語,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
知人知己,一絲不苟

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齊桓公遵從囑託任命公孫隰[xí]朋爲相,且疏遠三大讒臣:易牙、開方、豎刁。那麼管仲爲何不推薦摯友鮑叔牙爲相呢?細究原因可知是多麼的良苦用心。他深知鮑子爲人廉潔,做事公正耿直,遇事不會通融圓滑的處理且見錯必究。這樣的性格日後必然得罪君主,遭小人構陷,這也是管仲必須讓齊桓公遠離三個獻媚之臣的緣由。

好景不長,一月後,公孫隰朋逝世,國內無纔可爲相,齊桓公欲拜鮑叔牙。但是鮑子堅持要罷黜易牙、開方、豎刁纔可任職,齊桓公照做。然則不久,又將三人召回重用,導致三人專權霍亂朝綱。鮑叔牙可是眼睛裏容不得半點沙子的人,自然極力對抗,無奈晚年齊桓公昏庸愚昧,仍任用奸臣。
結局

公元前644年,心懷天下的一代賢臣——鮑叔牙抑鬱而終,齊國也由盛轉衰。

央視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中對鮑叔牙的演繹也極爲立體形象:“管鮑之交”的重情惜友,“毋忘在莒”的耿直忠心,“治國平策”的殺伐果斷,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參考文獻:

  • 《管子·小稱》
  • 晉張處度《列子·力命》
  • 劉信芳.竹書《鮑叔牙》與《管子》對比研究的幾個問題.《 文獻 》,2007
  • 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 北方論叢 》,2006
  • 張春玲.觸摸一段鏽跡斑斑的齊國曆史.《VIP》,20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