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可愛的小編難道不值得一個關注嗎
大家好,今天小編爲大家蒐集了[名字],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真正的宋朝當真"積貧積弱"嗎?
其實它強的可怕。宋朝憑着"崇文抑武"的軍事策略,繼承並發展了孫子兵法的實用價值,利用其"儒將"與金,元,遼,夏等抗衡鬥爭,並最終將它們全部收歸於國土,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百分之七十,最終國土面積達兩百多平方公里。"崇文抑武"戰略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智慧鬥爭呢?
一:"崇文抑武"下的歷史淵源
剛剛立國統一天下的大宋,可以說社會秩序混亂不安,政治根基並不穩固,百姓人心惶惶,邊界戰爭蠢蠢欲動,面臨着複雜嚴峻的安全形勢,這一切都要求統治者高度重視國防安全和軍事隊伍的整化。而這與"崇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宋太祖趙匡胤如何大膽採用此戰略,其實是有着深刻的歷史淵源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唐朝滅亡史就是一面清晰的鏡子。潘鎮割據造成了"安史之亂"的混亂局面,導致了一個朝代的滅亡。這就是武官權大專政造成的深刻災難。剛剛建立統治基礎的宋朝,統治者謹慎地反思了前朝的歷史教訓,故而"崇文抑武"的背後是有其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崇文抑武"初現端倪
吸取了前朝的歷史教訓,宋太祖開始了一系列分割兵權,抑制武力的舉措。
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公元961年,英明的宋太祖一番意味深長的講話,不動聲色地把兵權控制於自己手中。同時,重新調整軍事制度以從根本上革除藩鎮之弊。逐漸利用文官任知州事,設置通判,轉運使,從而達到把財權,政權全部收歸於中央的目的。調離藩鎮中的一批精英隊伍補充中央禁軍,重新整頓了一批新的禁軍隊伍,從而達到了削弱了藩鎮勢力,使藩鎮與中央禁軍互相制約抗衡的目的。本着"內外相制"的原則進行兵力部署,京外與京內兵力大體平衡,定期更換駐地,以三衙分別統兵,三衙有統兵之權,卻無發兵之力。在職位上適當得任用一些便於管控的低級將領,並重新立法,頒佈法令,嚴防武官與地方相勾結,霍亂朝政。
由此形成了樞密院,三衙,虎符三者相互牽制,財,政,軍權完全控制於皇帝一人手中的局面,將萬民掌控於手掌,被後世頌爲"萬世不易之法。"
宋太祖的這些舉措從根本上剷除了武官奪權的可能,完全把藩鎮勢力的弊端革除於中央體制之外,排除了藩鎮割據對其中央統治的威脅,對剛剛立國的大宋穩固統治根基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三:"聲容盛而武備衰"的歷史格局
"崇文抑武"的軍事理論政策在宋太宗時期正式形成。他沿用哥哥宋太祖的文官政策,並開啓了一套正式的文官制度。大興文教,擴大科舉考試的規模,錄取的人數遠超前朝,科舉考試的登第者近萬人,大批的引用儒生進士進入官僚隊伍,通過科舉,宋太宗網羅了許多人才。宋朝上至中央下至郡縣,衙門裏坐着管事的都是文官,並教導這些文官關心百姓。這標誌着文官政治的正式形成。
宋太宗下令拜見孔廟和儒學聖人,對文儒推崇之至。號召百姓捐書,三館的藏書達萬餘本,皇帝仍覺不夠,下令新修"崇文苑"來招待天下賢士。
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下詔,讓李昉、扈蒙、徐鉉、張洎等儒臣利用國家藏書編類書一千卷,書名《太平總類》形成了"文治興盛"。
文治政策在宋朝後代中得到了更爲充分的發展,最終在北宋中葉形成了"以文抑武"的局面。表現在文官在由皇帝直領的樞密院中佔絕對優勢,不僅在人數上碾壓武官,在權勢上也將武官排擠殆盡。導致武將失去最高指揮權,在地方統治中地位一落千丈。在任職上,經略使也開始由文官擔任,至此,產生了北宋"儒將"打仗的說法。宋仁宗時,以文官爲經略使,以武官爲副經略使的體制基本確立下來。外出打仗中,文官作爲"帥臣"總領一方軍事,永有最高的指揮權,而武官則淪落爲"將領",殺敵衝鋒卻出入受制,一切對文官聽之任。湧現出一批以才能學識統領戰爭的"儒將",宋朝著名的有范仲淹,岳飛等。
四:"崇文抑武"的深遠影響
(一)軍隊戰鬥力
由於文官在作戰指揮過程中擁有最高軍事決策權,不可避免地,使儒家思想成爲指導地位並深深的滲入其中,形成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民族思想。當邊界動亂詩,軍隊由戰略進攻轉爲戰略防禦,成爲了"外任其人,先修其德"。這必然帶有着歷史合理性,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和國庫虛空的局面,但從根本上來分析,這是被動的,不現實的,不功利的,保守的,這與孫子兵學中的功利性產生了衝突。一定程度上,在作戰中是處於不利地位的。失去了作戰的最佳時機,過於重視文治而弱化武力,也使得軍隊戰鬥力下降,最終敗於兵強馬壯。
(二)文化價值觀
"崇文抑武"的思想開創了宋朝燦爛輝煌的精神文化,湧現出一批文人流傳於世,成爲了文化交流與繁榮的盛世。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巔峯時期,中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汴京也成了當時世界最繁華最著名的國際化大都會。
但同時也形成了"重文輕武"之風,對於統治者來說,出發角度是防範武力因素對中央政治統治所造成的威脅。可是普通老百姓看到的不過是朝廷"崇文抑武"的政策傾向,文武官員地位的鮮明對比以及科舉考試中文人濡士的家門顯耀,所以對文科學習和科舉考試投入極大的熱情,也漸漸地形成了"以文爲榮,以武爲恥"的心理,都不願意從武習軍,可見重文輕武的風氣影響極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思想和行爲上的發展,造成了文武職位的極度失衡,社會秩序的動盪。
(三)"文人論兵"的形成
重文輕武的風氣與緊迫的邊防形勢共同作用催生了"文人論兵"的局面形成。"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的不但爲"文人論兵"提供了制度基礎,而且使文人羣體樹立了空前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典型代表。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所推崇的理想精神境界。儒家文人認爲自己擔着"治國,平天下"的使命和責任。應該對軍事問題參與討論,這正是"文人論兵"的重要思想基礎。
(四) :對孫子兵學的影響
"崇文抑武"作爲宋代基本的治國方略,成爲指導國家的基本軍事理論思想,是儒學與法學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化了孫子兵學"文"的方面,體現了孫子兵學在治國用武方面的價值意義,是中國是中國傳統兵學的文化創新,符合歷史的發展潮流,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徵,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具有與時俱進的永恆意義。
參考文獻:
《宋代崇文抑武與孫子兵學研究》
《易中天中華史之大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