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詩人以張飛、關羽爲標準形象,以他們的忠義爲模範,來和當時的一些人物進行對比,來突出當時人們的忠義和功勞。說明張飛神明形象在當時民間影響之廣。

一個歷史人物形象的改變,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方面歷史文獻記載少,因此隨着時代發展,熱度不退就會被添油加醋,甚至面目全非。另一原因是帝王將相恩寵有加,爲表達敬意追封和建造廟宇,於是民間上行下效,時間久了就變了味兒,就是他是普通人也就會被看作神明,被頂禮膜拜。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人物之多,形象之複雜,戰事之頻繁令人歎爲觀止。受到文學藝術的影響,在民間廣爲流傳、印象深刻的三國人物主要是曹操、關羽、劉備、趙雲和諸葛亮,對於其貌不揚,名不見經傳的張飛提及甚少,也幾乎隻字未提他的確切生世。

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桃園三結義”的名聲,張飛作爲蜀漢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其形象隨着民間的各種文化藝術活動而出現很多變化,張飛由原本威武霸氣的大將形象,演變爲文武雙全的大英雄,甚至神明形象。

1.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平話與元雜劇

平話雖然看說話人的隨機應變,但也有底稿依據,平話由於通俗易懂,用的是民間較口語話的非正式語言,所以深受民間的喜愛。元雜劇雖然是文化、藝術人們的創意,但是他們也迎合百姓的生活和愛好,所以也是百姓茶餘飯後的娛樂項目之一。

爲了使文化藝術與百姓生活相互融合,張飛形象也在此間發生了變化。平話的創作者主要是普通百姓,而元代雜劇主要的創作者是科場失意的文人。

由於普通百姓和文人無法全面客觀地對地位較高的歷史人物進行塑造,所以創作的作品會與歷史有很多偏差,比如政治家諸葛亮,人們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求神問卜、呼風喚雨的道人形象,這與睿智的政治家形象有較大的偏差,但是也表現了與民間生活的聯繫,反映了創作者爲吸引百姓眼球,使人物形象民衆化。

也正是因爲這種相似原因,使得所塑造的張飛形象更加貼近民間的生活,人們結合生活,結合相關記錄,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好漢的現象。

2.張飛在平話、元雜劇作品中的形象

在史書中並沒有對張飛的出生刨根問底,但是,在元代的民間,作品裏出現了張飛的出生是“殺豬賣酒”的,身份地位之低賤可見一斑,這與當時人們生活相契合,都是出於同一階級,人們對此會產生親切感,張飛由這種微賤身份晉升爲大將,威震八方,這是在教育人們貶低微賤之人,人們總有苦盡甘來的一天。

在《虎牢關三戰呂布》中,孫堅輕視張飛的出生,認爲他沒可能戰勝英勇的呂布,但是張飛以性命作賭注,用實際行動說明了自己的神勇無比,戰勝了呂布,這讓孫堅顏面掃地。這種勇敢無畏,自信心爆棚的行爲和形象,符合人們願景和心理。

由於元朝時期,廣大漢族人民深受民族和階級的雙重壓迫,生活困苦不堪,在這種環境下,張飛形象開始成爲疾惡如仇的正義形象,張飛殺太守、鞭打督郵和拳打十常侍等等,都是對統治階級的懲罰,和對羣衆的維護。這是塑造者以其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來與百姓產生共鳴,得到百姓的認可和推崇。

在《平話》故事裏,張飛還有一個形象,他還自立爲王。當時他與蜀漢將領們一衆在徐州失散後,他就自號“無姓大王”,立年號爲“快活年”。這都反映了百姓的內心,試想又有誰不想自立爲王呢?所以隨着百姓的生活變化,張飛的形象的千變萬化,體現了不同時期百姓的各種心理。

自古以來,祭祀就是民間主要的活動,在古人看來,通過祭祀神明能夠祈福平安,消災免難,所以上至帝王之家,下至黎民百姓,無不以祭祀爲一大要事。在戰亂頻繁,疾病和困苦逼迫,天災人禍不斷的古代,人們通常寄希望於神明。

從歷史發展長河看,古代對社會、人類作出貢獻的都已被奉爲神明,比如馬祖、女媧、玉帝、關公等等,在民間的很多宗廟都能看到。張飛由於古代帝王追封,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播,其忠義和大將之形象已經被人們神話並尊崇,因此,民間出現了張飛廟。

據史書記載,宋朝以前,巴蜀地區有四個張飛廟,分別是梓州的陽關神廟,成都的張飛祠,雲陽的張飛廟和閬州的張桓侯祠,宋朝以後,張飛廟、祠逐漸增多,在《方輿勝覽》中提到,閬州的張桓侯祠,各州縣多祀之。

徐松的《宋會要輯稿》提到,在樂溫縣有張飛祠廟,在宋徽宗時期被追封爲肅濟侯,後來又被加封爲武烈公。雲陽張飛廟有石碑記載了一件事,陳似沿長江上游行走發現很多武烈祠。說明張飛神明形象在當時民間影響之廣。

唐朝詩人聞名遐邇,他們也用張飛爲詩歌體裁,表達自己也希望能有張飛的際遇,能有張飛不畏萬難的氣魄,同樣也希望自己也能像張飛一樣戰功卓越,流芳百世。可以說張飛在唐朝詩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個肝膽忠義的大英雄形象。

唐詩使張飛在文壇流傳,在民間流傳,唐朝李商隱所寫的《驕兒詩》就有提到張飛,詩中說“或笑張飛胡”,這是說張飛面貌黝黑,給人一種威懾力,雖然詩中“胡”字,不同學者都有千奇百怪的解釋,但總的可以反映張飛隨着各種文化藝術對人們的影響,給每個人印象也會大不一樣。

還有唐代貫休的《賀鄭使君》也提到“張飛關羽太驅馳。”再看唐代殷堯藩的《張飛廟》“威名垂萬古,勇力冠當時。回首三分國,何人賦黍離。”這些詩都反映張飛在唐朝也是影響十分大的,而且已經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由蓋世英雄轉變爲能賜福消災的神明。

在三國人物宏傳的唐朝,文人墨客把劉備、關羽、張飛極盡表彰,對於一個朝廷臣子,他們認爲只有能得到像劉備一樣任人爲賢,重視人才,賢明的君主才能一展抱負,所以對劉備在詩文中也大用筆墨。對自己的期望,特別是武官,他們則願意像張飛一樣,馳騁疆場,爲國爭光,建功立業。

《從軍行》由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盡顯詩人愛國情懷和對建功立業的滿腔熱血。另外還有岑參“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也可見詩人對大將們的讚美和崇敬。這些都反映了唐朝詩人對武將的讚歎和對自己也能建功立業的憧憬和嚮往。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張飛能成爲人們的表率不足爲奇。

詩人們對張飛的英明神武極盡渲染,而對戰事和沙場戰況卻一筆帶過,甚至不加點綴,因此對張飛形象塑造上給人一種帶有如詩人般具有儒家學士氣息的儒將形象。如殷蕘藩的“威名垂千古,勇力冠當時。”一個“冠”字寫出了張飛武功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

唐朝詩人以張飛、關羽爲標準形象,以他們的忠義爲模範,來和當時的一些人物進行對比,來突出當時人們的忠義和功勞。同時詩人以關張最後的命運來感嘆當時國家的命運。如對當時徐太常的反襯,崔道融的《過隆中》寫道“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

還有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如李商隱的《籌筆驛》,“關張無命欲何如?”詩人們用古時的張飛來反映當時的國家現狀和映襯有關人物的形象,把張飛賦予了自身的感情,表達了自己對建功立業渴望。

張飛廟古來有之,張飛廟在蜀漢末期在重慶就已經存在,唐朝也有記載張飛廟的詩文,宋代和元代更是極其繁盛,如今文化藝術和精神依然在我國巴蜀一帶傳承,張飛廟也已經換了新顏,但是人們對張飛的崇敬旦古未變。

張飛形象天差地別的演變和三國很多名人有明顯的不同,比如我們普遍認爲的武財神、佛教護法“關羽”主要源於朝廷對他的特別褒獎,運籌帷幄的諸葛亮主要是文人墨客的特別描繪,而張飛形象的轉變主要是民間的文化、藝術活動的特別塑造。但不能否認,張飛由於在世戰功卓越,逝世後被很多朝廷追封,如“靈應王”、“顯忠王”、“武義忠顯英烈靈惠助順王”、“武義忠顯助順王”、“威顯”等等。從歷代對張飛的追封可見都帶有神明色彩,描述他的忠、威、靈、顯,這對民間的信仰和推崇有一定的影響。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對張飛也有魁梧身材、剛硬外貌和非凡氣概。這些都爲民間對張飛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素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