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一句常見的俗語。意思是人要向好的地方發展,水要向低的地方流,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祖老子認爲,水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

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周易·謙》上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牧,就是守,“卑以自牧”就是要謙卑自守,君子應該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

0 2

謙虛的本意是不自滿,正因爲永遠不自滿,所以還有能進取的空間。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謙和的境界,則必然心胸寬廣,有容人容物之雅量。真誠地對待別人、幫助別人,甚至甘願爲了成全別人而犧牲自我利益。

保持謙和的心態,對我們在爲人處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進能感化他人。 修得謙和在,則能不煩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要“謙”,就得克服“以我爲中心”的思想。斤斤計較自己的名譽、地位,什麼都要比人家的好,情緒又煩躁,對自己身體必定傷害較大,會容易衰老。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有“謙”的人,才能發現周圍的真善美,纔可以真正享受生活賜予我們的快樂。在“謙”中,我們可以擁有寬廣的胸懷、高瞻遠矚的目光和無以倫比的智慧。

道在低處,人亦在低處,保持謙卑,萬物並作以觀復。

先做人,後做事;先爲人,後處世。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提高自己爲人處世的品質修爲,人做好了,事纔有可能做好。

只把眼睛盯在事上,無視或輕視做人,是不能把事做好的。

人生在世,處世爲人,離不開做人與做事,懂得了做事先做人、處世先爲人的金科玉律,也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45度做人

45度是銳角。做人要敏銳,知進退,明得失,也就是有分寸。

《左傳》:“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人貴有自知之明,審時度勢,分寸把握得當,進退有度。

江蘇省有一個同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

同裏鎮原名“富土”,很好的名字,爲什麼要改呢?

這得從隋朝末年說起。當時,隋煬帝荒淫無度,無心治國,致使國庫空虛。

傳說有一年天降大災,煬帝下了聖旨:“江南富土之地,每戶加交皇糧三鬥。”

“富土鎮”實際上並不是富裕之地,卻因爲鎮名中有“富土”二字而樹大招風,眼看着要惹禍上身。

這時,鎮上的金秀才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富土”二字上下連在一起,重新拆字,變成“同裏”二字。

用這新名字把原名的“高調”隱藏起來,最終免去了一場大麻煩。

鎮上的人們躲過一劫,經過這番折騰,更加深刻地明白:踏實做人,低調做人,適當退讓,是人生緊要的事情。

45度鞠躬禮一般是下級給上級,學生給老師,晚輩給前輩,服務人員給來賓表示的敬意。這也啓示我們,做人要謙虛低調。

做人不必一副威嚴霸氣的姿態,曾國藩的《冰鑑》裏說,“謙卑含容是貴相”。

很多有一定作爲的人,看起來都是文質彬彬,很文弱的樣子,甚至讓人感覺他比較膽小怕事。

古人說:“龍行虎步的人,大富大貴。”

多數人搞不清怎樣纔是龍行虎步,以爲是很威猛的樣子,其實錯了。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老鷹站立是像睡覺一樣的,老虎走路搖擺懦弱像生了病一樣,這些病態的樣子掩蓋着它們的兇猛。

同樣,越是有本事的人,往往越是謙虛低調。

90度做事

90度是直角。做事要正直公平,才能讓人信服。

古人說:“舉事以爲人者,衆助之;舉事以自爲者,衆去之。”

做事出於公心的,大家都會來幫助;做事出於私心的,大家都會遠離的。

心底無私天地寬,撇開“我”字,克服私心雜念,做事公正實在,才得人心、成大事。

阿拉伯諺語說:“做事公正一小時,勝過祈禱五晝夜。”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的陳平,早年雖然家境貧寒,卻很有辦事的才幹。

有一次,當地祭祀土地神,陳平被衆人推舉出來主持這件事。

祭祀完畢後,陳平把祭肉分給各家各戶,分得非常公平,衆人交口稱讚,沒有一個人有怨言。

陳平說:“就是讓我主宰天下,也如同分割祭肉一樣輕而易舉。”

漢文帝時,陳平爲丞相。有一次,文帝問他,“全國一年中判決的案件有多少,錢糧的開支收入有多少?”

陳平回答:“有具體主管這些事的官員,問他們就知道了。”

文帝不高興地說:“那你這個丞相主管什麼?”

陳平不慌不忙地說:“我負責總攬全局,讓整個朝廷班子正常運轉。”

文帝聽了很滿意。可見做小事能公平的人,做大事也是不含糊的。

180度爲人

180度是直線。爲人要有底線。

人,必須要有自己的底線,或者說是有自己的原則。無底線、無原則的人,能離多遠就離多遠!

底線,就是人應該有起碼的人格,有起碼的良心,這是人之所以成其爲人的基礎,什麼都可以賣,惟獨人格和良心不能賣。

底線,就是不能恩將仇報,不能利用善良,不能欺騙感情,不能愚弄真誠。

做一個好心人,也需要有底線。這個底線是,不要一味地付出,付出到讓別人有壓力。有時候我們的善,也會傷了別人。

善良,也要有底線,有的人不識好歹,你越是遷就,越是得寸進尺,這是人性的貪婪在作祟,對這樣的人要有拒絕的勇氣。

若退後一步,換不來海闊天空,那就不要再後退一步;若原諒一回,看不見真心相對,那就沒有必要原諒第二回。

人與人是相互的,容不得欺騙,看不得陰暗;心與心是互通的,識得了虛僞,辨得了真假;想要被人尊重,先要尊重別人,衆生是彼此回報的。

底線是看不見的,僅存於內心的一種自認的生活準則,但是它能推動生命沿着我們想遵循的軌道前行。

360度處世

360度是圓。處世要圓融。

圓融不是圓滑,二者的區別在於發心。

發心不正,居心不良,善巧就成了圓滑;發心純正,見機行事,方便、利益周圍人等,則是圓融。

清末名臣張之洞是個處世圓融的人。

他就任山西巡撫時,泰裕票號的孔老闆要送一萬兩銀子給他。張之洞當然婉言謝絕。

但是他又考慮到當時需要一筆救濟款發放給老百姓,於是就勸孔老闆把銀子捐出來,爲山西的百姓做善事,用銀子換美名。

孔老闆表示願意捐出五萬兩銀子,同時提出兩個條件:一是讓張之洞爲他的票號題寫一塊“天下第一誠信票號”的匾,二是要捐個候補道臺的官銜。

捐個道臺,這個朝廷允許,張之洞勉強同意,對於第一個條件,他考慮到自己對孔老闆的票號一無所知,又怎麼能說它是天下第一誠信的票號呢?

經過反覆思考,張之洞答應爲孔老闆的票號題“天下第一誠信”的匾,這六個字意味着:天下第一等重要的美德就是“誠信”二字,並不一定是說他們泰裕票號的誠信就是天下第一。

張之洞用圓融的處世方式爲山西百姓募來了五萬兩銀子,可以說是造福一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