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唐太宗與大臣們推究夏桀、商紂、秦始皇、秦二世、北齊高緯、北周宇文贇等亡國之君由盛到衰的致命弱點和帝王短祚的根本原因,從而得出結論:帝王“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羣小,疏遠忠正,有一於此,豈不滅亡”!“末代亡國之主,爲惡多相類也。”


唐太宗與十八學士圖

《貞觀政要》一書輯錄了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在位)與其大臣 們,如魏徴(580—六四三)、房玄齡(579— 648)、杜如晦(585—630)等數十人的對答、議論和奏疏,以及治國安邦的理論觀點和政策舉措,是一部政論性歷史文獻,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典範以及相關思想的重要典籍。全書共十卷,四十篇,二百四十七章。

編著者吳兢(670—749)是唐代以直筆修史著稱的史家。在吳兢看來,唐初太宗貞觀時期,法良政善,“良足可觀”;而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的政治面貌,已大不如前。當時李唐王朝表面雖呈現興旺的景象,但危機已露端倪,熟悉歷史的吳兢已經感受到盛世背後埋藏了衰頹的危機。爲了讓大唐王朝能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貞觀年間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爲當時乃至後世的帝王將相樹立起施政的楷模,這就是《貞觀政要》的寫作動機。《貞觀政要》的核心思想:

(一)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太宗登基後,常與大臣們論及前朝政治得失,斥責歷代惡弊,提倡以史爲鑑,力戒重蹈亡國之轍。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朝自強盛走到衰亡的歷史,感慨尤深。所謂隋朝“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不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朕所目見”。


北齊後主高緯與馮小憐

由此及遠,太宗與大臣們推究夏桀、商紂、秦始皇、秦二世、北齊高緯、北周宇文贇等亡國之君由盛到衰的致命弱點和帝王短祚的根本原因,從而得出結論:帝王“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羣小,疏遠忠正,有一於此,豈不滅亡”!“末代亡國之主,爲惡多相類也。”如何治國安邦,永保李唐社稷千秋大業,這是太宗從即位至晚年常繫心頭、冥思苦索的重大問題。太宗在不同場合再三訓誨臣僚須時時刻刻居安思危,不可懈怠。

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是中國自古以來政治思想的核心課題, 先秦諸子百家一致認同,君臨天下者應具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作爲一種 精神壓力,可能動地催發意識主體的鬥志,孜孜不已作用於客體,創造輝煌。貞觀年間,太宗所頒佈的一系列政綱國策,無一不是以滿懷憂思、力避重蹈亡國之轍爲依據制定的,也正是這種憂患意識,才成就了太宗的帝王事業,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貞觀盛世。

(二)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

貞觀君臣總結了隋朝及昔日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爲政之時採取了三大舉措:

其一,清淨無爲以爲民。其二,發展生產以養民。其三,輕徭薄賦以恤民。不過,貞觀晚年用兵遼東,親征高麗,與無爲思想背道而馳,實是美中不足之處。


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油畫

(三)從善如流的民本觀念

《舊唐書》曾如此評價太宗:“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太宗一生最耀眼和最爲世人敬慕的,是他沒有把自己視爲擁有無上權威的天子,反而克己不已,又持久不懈廣開言路,屈尊求諫,虛心改過,“力行不倦”做一代有道明君。

《貞觀政要》描述,太宗容貌威武嚴肅,宮中進諫的人見到他都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得知此事後,每逢有人奏本,總佯裝和顏悅色之貌,以此足見其求諫心之誠懇,情之真切。通覽《貞觀政要》,太宗求諫有“三不論”:一是不論時間,二是不論事大事小,三是不論諫言對錯。太宗不但主動求諫,更能虛心納諫,即使在大庭廣衆之下也不計較帝王之尊,坦然認錯。

《貞觀政要》記載,由於大臣們所呈箴言甚多,太宗“總黏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貞觀十一年(637),魏徴見太宗驕奢漸起,進呈《諫太宗十思疏》。奏章提出十個方面的問題,供太宗思考。第二年,再呈著名 的《十漸不克終疏》。奏疏採取對比手法,歷數太宗不能善克始終的十大愆過,語言尖刻,詞鋒犀利。太宗收到奏章後,“反覆研尋,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爲屏障,朝夕瞻仰;又錄付史司,冀千載之下,識君臣之義”。


閻立本《步輦圖》 吐蕃使者祿東贊到長安朝見唐太宗

(四)任賢安邦的用人策略

貞觀二十年(646),太宗就他治國安邦總結了五條成功之道:一曰不嫉勝己之善,二曰能棄短取長,三曰敬賢而憐不肖,四曰不惡正直之士,五曰愛夷如華。這五條經驗中有四條涉及人才,可見所謂“貞觀之治”就是任賢致治。

太宗主宰大唐江山後,將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作爲舉國之綱,不拘一格,招攬四方賢才,薈萃八面精英。《貞觀政要》記載太宗身邊謀臣多達四十餘人。太宗談及人才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性時說:“爲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故而他強調要處理好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的選拔和管理。他重視人才,但並非亂選濫任,而是有一定準則。

貞觀名臣魏徵、王珪兩人,原屬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謀害太宗的罪魁之一。可是太宗對昔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麾下德才兼備的文武將官,都賞以爵位,封以高官。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等行政長官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在其名下記錄各自的功過善惡,“坐臥恆看”,權衡稱職與否;又按時派遣重臣依照爲官標準,考覈各地官吏。由於太宗講究誠信、不銜私利、求賢若渴、唯纔是舉,故在位二十三年,文臣武將人才濟濟,且統治集團內部人心齊整、義同一體,大大提高了國家機器運行的效能。


(五)公正平允的賞罰機制

太宗治國安邦頗爲重要的策略是懲惡揚善,恩威並舉,藉以增強大臣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朝中營造人心思上、邪不敵正的氛圍。爲了使衆多賢才脫穎而出,太宗制訂詳細而嚴格的選拔程序和考覈制度,將各級官員應達到的德行和政績列爲九等,每年責成吏部逐一考覈京官和地方官,考績優者晉升,劣者貶斥。貞觀十七年(643),太宗特命畫家繪製了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懸掛於皇宮凌煙閣,用以表揚他們爲大唐社稷所做出的貢獻,以激勵羣臣至誠奉國。

(六)依法行政的治國方略

太宗在大力推行賢能治國之時,也極爲重視國家權力管理,以法安邦。首先,建立君臣一體、共治天下的管理機制。在這個問題上,太宗態度比較開明,他甚至認爲,天下不是李家皇帝的天下,皇帝也非李氏家族的皇帝。太宗建立了一種君臣各行其是、各司其職的管理模式。在處理重大軍國政事時,太宗廣泛徵求官僚意見,決不獨斷專行。屬自己承擔的責任,決不推諉他人;屬主管部門和大臣定奪的具體事情,決不越俎代庖。太宗爲了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規範了諫官議事制度。在運用賞罰手段調動大臣積極性的同時,還在宮廷施行法與理相結合的教化制。

其次是建立相互制衡糾偏的辦事機構。貞觀年間,太宗完善和落實了中書省出令、門下省封駁、尚書省執行的權力運行機制。

此外,還有嚴格的審判制度,杜絕冤假錯案。唐初,並非無法可依,而是執法不嚴,尤其是在大案、要案和死刑的判決等方面往往有失偏頗,對此,太宗頒令:今後遇有死刑,都要交中書、門下兩省四品以上官員,以及尚書九卿議定,以避免冤獄濫刑。因此,到貞觀四年(630),全國處以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貞觀五年(631),太宗因發生誤斬大理丞張蘊古事件,又一次詔令:凡已判死刑的案件,在處決之前,必須五次復奏,謹防冤案再度發生。


李世民與楊吉兒

(七)正身修德的爲君之道

太宗平生夙願依次是積德、累仁、豐功和厚利。不過,魏徵多次說他功利居多,唯德仁未臻於完美。太宗以爲,欲治理好國家,首先要君王正身修德,以身垂範。在這方面,太宗曾做過深入的論述: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他善於擷取現實生活中的平淡小事,以闡明“下之所行,皆從上之所好”,富有相當的合理性。“君猶器也,人猶水也。方圓在於器,不在於水。”正是受到以上思想影響,太宗在治國安邦中,注重以德治爲先,力爭從自己做起,從皇室做起。

首先是自我節制。在太宗看來,人君的災禍,不是來自外部,而是生自本身。貞觀十三年,太宗因各地旱災嚴重而自我貶抑,不僅不在正殿聽政,減少膳食,而且還叫停百姓無償勞役。其次是加強皇室用度管理,躬行節儉,以奢爲戒。三是不徇至親私情。太宗對宗室中沒有功勳而先封郡王的,一律降爲縣公。

在太宗的帶動下,杜如晦、房玄齡、魏徵、溫彥博等名相正人正己,爲政清廉,且兩袖清風,去世後家無餘產,幾乎難以葬身。君臣如是,民風亦然。《貞觀政要》曾載曰:“(貞觀)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飢寒之弊。”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

(八)華夷合一的民族政策

唐朝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歷史階段。貞觀年間,唐朝疆域日漸擴大,但這並非像漢武帝那樣運用軍事武力達致的,而是得益於太宗以柔克剛、寬大爲懷的策略和“不勞而定,勝於十萬之師”的主張。太宗認爲自古以來,窮兵黷武的人沒有不敗亡的,前代帝王往往致力於擴張,以求身後虛名,然而這並無益於當前,反而弄得國窮民困。太宗認爲如果於己有益而百姓有損,他必定不爲,何況是這種圖以虛名而損害百姓的擴張。他以兼收幷蓄的廣闊胸懷,盡力施行偃武修文、懷柔服遠、華夷合一等政策,成功地實現了“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戰略思想,使周邊部族國家竭誠歸附,年年朝貢。

貞觀四年,唐軍大破突厥,降附者數十萬人,對於如何處理這些外夷,朝廷大臣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進言驅逐塞外,有的奏請改牧爲農,當時就連魏徵也提出偏激的主張。最後,太宗堅持安民弭亂的思想,逐一妥善安置,有的還給予高官厚祿,在周邊民族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四方君長紛至長安朝拜太宗,稱臣於唐,尊太宗爲“天可汗”。

太宗對於周邊部族國家,無論是主動靠攏的,還是被征服的,都一律實行相對鬆散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即不撤換當地民族所崇拜的部落首長,又不強迫他們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僅僅是就地駐軍,以維持民族地區的邊防安全和社會穩定。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像

爲了發展對外關係,使邊疆長久安寧、祥和,太宗採用與異邦首領和親的政策,將皇妹衡陽公主,皇室弘化公主、文成公主嫁給異邦首領。最值得稱道的是,太宗堅決摒棄歷代統治者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偏見,敢爲人先,將少數民族的將領和賢士舉薦到中央和地方擔任官員。太宗在國勢強盛的貞觀年間大力推行華夷合一政策,對消除民族隔閡,促進民族融合,加強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往來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爲中國這個偉大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由於太宗與大臣勵精圖治,唐王朝的發展達到了巔峯。史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出現了“古昔未有”的繁華景象。

雖然其中多有溢美之詞,但當時社會矛盾趨於緩和,吏治相對清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是毋庸置疑的。太宗的許多思想、舉措和功業,不僅隋煬帝望塵莫及,某些治國方略和實踐效果甚至超越秦皇漢武。當然,太宗晚年恃功驕矜、疏賢暱佞、好尚奢靡、勞弊百姓等不端行爲有所滋長,虛心求諫、納諫作風未能克終,仍有可議處。但生活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太宗及其臣僚,以其巨大智慧和無限膽識,依靠廣大民衆,實現了史無前例的貞觀之治,使中國歷史進入了最治平、最強盛的時代。這也是他們奉獻給歷史最美麗的一頁。

(文章摘自《經典之門·貞觀政要》導讀 ,作者羅永生系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