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宇宙最早的情況,我們可以利用引力波和中微子來觀測,同樣這也需要考慮宇宙膨脹效應,就可以得到4億光年,加起來就可以得到465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範圍。因此,我們需要加上的膨脹效應應該是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到現在的。

大爆炸和相對論矛盾了?

我們知道,20世紀出現了物理學的兩大新支柱,分別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在相對論的基礎假設中,有一條是光速不變原理。如果我們通過推導,就會發現光速是我們這個宇宙中物質、信息、能量傳播得最快速度。

可是,我們也應該有聽說過,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按照這個說法,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範圍應該是以138億光年爲半徑的球狀空間。可事實呢?

可觀測宇宙的大小是以465億光年爲半徑的球狀空間,這足足多出了300多光年,那是不是和相對論矛盾了?那到底是相對論錯了,還是宇宙大爆炸理論錯了?

膨脹效應

事實上,大爆炸理論沒有問題,相對論也沒有問題,兩者也不矛盾。這究竟是咋回事呢?這事要從宇宙大爆炸說起。按照目前的理論和觀測結果來看,宇宙確實是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之後,宇宙發生了劇烈的膨脹。隨着空間的膨脹,溫度也在逐漸下降。這裏我們就要注意了,宇宙空間其實是在膨脹的,而且光速又是一定的。那這會得到一個什麼結果呢?

光速乘以時間就是光跑過的距離,如果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光就從A點出發,前往B點,那照理說,它應該會跑過138億光年的距離。可是由於空間在膨脹,所以,光其實不只是跑了這段距離。我們需要把宇宙膨脹效應考慮進去。

不過,這裏還會有一個問題。宇宙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透明的。具體來說是這樣的,由於早期的宇宙溫度很高,整個宇宙呈現的是等離子態,光子其實就被束縛在其中,而沒有辦法在宇宙中正常的傳播。這樣類似的情況現在也在太陽當中發生的。傳播到地球上的光子是8分20秒之前,從太陽表面出發的。

但事實上,這個光子是在太陽內核通過氫核聚變產生的。它產生後,並不是直接抵達太陽表面。這是因爲太陽內部也是等離子態,它也被束縛在了其中,碰碰撞撞才勉強能夠串出來,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這個過程平均大概需要14萬年。也就是說,這個光子是大概14萬年前產生的,8分20秒前纔到達太陽表面,然後花了8分20秒的時間抵達地球。

而宇宙是在大爆炸之後38萬年,溫度才降到了3000多度,纔不再是等離子態。此時,光子開始在宇宙中傳播。因此,我們需要加上的膨脹效應應該是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到現在的。這樣算下來,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就應該是461億光年。

引力波&引力波

但是461億光年和465億光年還是差了4億光年,這個誤差是從哪裏來的呢?

其實就出在了最初的38萬年。我們目前的觀測手段幾乎就是利用電磁相互作用。說白了,就是觀測到電磁波(光子),這和我們看東西是一個原理。我們通過電磁相互作用確實只能看到半徑461億光年的範圍。

可是宇宙中存在着四大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

其中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範圍很小,是屬於原子層面的作用力。因此,如果我們能夠還能利用的僅僅只剩下引力了。好在引力也確實是有辦法的,那就是引力波。剛好引力波是不會因爲等離子態而被束縛的,換句換說,當宇宙大爆炸開始那一刻,引力波就在宇宙中傳播了。

如果我們能夠接收到最早的引力波,也就可以彌補上缺失的“最初的38萬年”。當然,對於引力波,我們也還是需要把膨脹效應考慮進去的。於是,我們就發現“最初的38萬年”所對應的距離就是4億光年,加上之前的461億光年,就可以得到465億光年爲半徑的可觀測宇宙空間。所以,你應該也發現了,可觀測宇宙的範圍其實是一個理想範圍,這裏假設了人類可以觀測到原初引力波,而我們目前其實是做不到的。

其實不僅僅是引力波,還有一種粒子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最早的38萬年”,這個粒子就是中微子。

中微子是電中性的,穿透力極其強,它在宇宙中傳播1光年的距離,只有50%的概率會和這條路徑上的物質發生反應。我們的身體一直都有中微子穿過,而我們卻不得而知,這些中微子主要來自於太陽。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捕捉到宇宙“最早的38萬年”內產生的中微子,我們也可以瞭解到這個時期都發生了什麼。

總結

由於宇宙是在發生膨脹的,因此,在計算可觀測宇宙時,還需要把膨脹效應考慮進去。於是,我們就可以得到461億光年的結果。而宇宙最早的情況,我們可以利用引力波和中微子來觀測,同樣這也需要考慮宇宙膨脹效應,就可以得到4億光年,加起來就可以得到465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範圍。所以,大爆炸理論和相對論是不矛盾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