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妃同历史上大多数女性一样,在史籍上并没有留下姓名,只知道其出身好,是个名符其实的官二代。父亲武攸止是武则天的堂侄,封恒安王,由于武攸止英年早逝,当年武则天就把她接到宫里去抚养,为她日后的荣华富贵铺平了道路。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因武氏貌美乖巧,深得李隆基宠爱,封为惠妃,身份几乎等同于皇后。没过几年,又连生了七个孩子,分别是夏悼王李一、怀思王李敏、寿王李瑁、盛王李琦,以及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华公主等。

一个妃子能连续给皇帝生下七个孩子,其宠爱程度已不需要我细说了。但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武惠妃的祸事就是从这七个孩子开始的。

武惠妃看在眼里,心里当然明白自己以后的处境,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死局,只要李瑛那小子日后做了皇帝,她不死也得脱层皮。那么与其日后死在你手里,不如先下手为强,我先把你给弄死得了。

从此之后,武惠妃就派了人,一天到晚盯着李瑛,但凡只要抓到一点把柄,就向李隆基报告,说你那儿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一点都不像你这么英明神武。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当时的李隆基宠信武惠妃,不管她说的是真是假,他还是愿意去相信的。所以说的次数多了,李隆基也觉得太子李瑛那小子真的不行,就生了废立之心。

有一次太子李瑛跟李琚、李瑶等人聊天,这三人由于同病相怜,聊着聊着就说到武惠妃及其儿子李瑁身上去了,说那姓武的娘们仗着被父亲宠信,她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地位也是如日中天,父王也是老糊涂了,被让狐狸精给迷惑了,大有废立太子之心。

这一些话让武惠妃的人听了去,传到武惠妃的耳朵里,她当然不会放过这几么个绝佳的机会,马上就跑去李隆基面前,说太子对你不满,说你是个老糊涂,如今正暗中结党,拉帮结派,李瑶和李琚都让太子拉过去了,一旦其羽翼丰满了,你这个老爹就危险了。

宫廷之中,最忌的就是夺位二字,武惠妃的这番话直接戳中了李隆基的软肋,李隆基听了后,二话不说,在次日的早朝之后,把宰相张九龄等一帮骨干留了下来说,太子最近越来越不像话了,颇有聚众谋反的节奏,我想把他废了。

张九龄一听吓坏了,说陛下啊,废立太子天关系到国家之根本,不能轻易废,也不能轻易立。张九龄知道这事是武惠妃在暗中捣鬼,于是又举了个例子,说陛下该知道骊姬这个人吧,春秋时期晋献公宠信骊姬,差点把晋文公重耳给杀了,结果导致一场骊姬之乱,此为前车之鉴也。

后来李隆基受李林甫蛊惑,免了张九龄参知政事一职,在武惠妃床头风的吹动之下,改由李林甫担任宰相。李隆基的这个决定,不仅仅改变了李林甫的命运,更改变了武惠妃和太子李瑛的命运。

李林甫在唐朝的时候是个有名的奸相,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虽还不能跟秦桧秦大奸人相提并论,但也可以说是平起平坐的兄弟辈了。其上位之后,几乎是武惠妃穿同一条裤子,还跟她说,只要我在位,就一定帮寿王李瑁扶上皇帝的宝座。

武惠妃一听,喜得眉开眼笑,在李隆基面前也经常夸李林甫理政是如何如何的好,百姓是如何如何的拥护,把一代奸相夸出了花来。

抓刺客,还是去平乱勤王呢?但是这三个孝顺的儿子,一听说老爸有危险,当时也没有多想,真就各自带着兵去了。

领兵去皇宫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平乱勤王,二是起兵造反,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理由了。所以得到三皇子领兵出发的消息后,那厢边武惠妃就跑到李隆基处,惊恐万分地说,皇上,你儿子带人来杀你了,快做决定吧!

明眼人都知道那三个小子是被武惠妃唬弄了,是冤枉的。武惠妃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心里自然更加清楚,但是越是冤枉的人越留不得,所以在三位皇子被贬了之后,再次唆使李隆基说,皇上啊,那三个小子是造反派,此番造反未遂,心中必存怨恨,你若是留他们一条性命,日后必然再次谋反,为了大唐江山万年永固,你还是把他们杀了吧。

李隆基一听,认为这话有道理,下旨把三个儿子全杀了。

然而,正当所有的事情都往武惠妃有利的方向发展时,意外出现了。

三位皇子死后没多久,朝野上下纷纷传言三皇子是冤死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谋反之心。李隆基本来确实想立李瑁为太子,一听到这传言,犹豫了,不仅犹豫了,而且也开始怀疑这事是武惠娘干的。

如果道士说,我有法力能把那三个小鬼打入十八层地狱去,让他们永远不会来骚扰你,那么估计武惠娘的病会好。可这种话谁敢说啊?所以道士们也就是随便应付一下,骗两块钱。而对武惠娘而言,虽然在道士做法之时,可以求得片刻的安宁,可道士走后,就会想到那三皇子是她害死的,还会再来找她,因此依然是胆战心惊,晚上但凡闭上眼就能看到冤魂,片刻都不得安宁。

挺了一个月,终于是一缕香魂被吓出了肉体,活活吓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