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的靈柩放置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才下葬的事情屢見不鮮。古人不怕屍體腐爛麼?當然不怕,屍體腐爛是必然的,不腐爛纔是奇特的,古人早就已經知道了。所以,他們並不擔心屍體腐爛的問題,他們擔心的是屍體腐爛所帶來的味道的問題。
因爲棺槨下葬前要放置一段時間,特別是某些帝王、妃嬪的棺槨,在下葬前,會長期停放在宮內,或者某些特定的停棺地。屍體腐爛之後,會有很濃烈的味道,如果不妥善處理,估計停放棺槨的地方,人是沒法輕易靠近了。這會嚴重影響日常的打理、祭奠。
古人很聰明,從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
首先,在人去世之後,會爲遺體沐浴。
這一做法,至少從周朝時已經開始了。《周禮註疏》載:“王崩,大肆以秬”,意思就是王去世了,要用秬酒(黑黍酒)給遺體進行全面的清潔。
古代沒有蒸餾酒,酒精度數很低,就跟現在的米酒差不多,所以,這時候的酒沒有什麼強效殺菌作用。之所以用酒清潔,是因爲純糧酒有濃烈的香氣,用以掩蓋初期腐爛時的味道。
其次,對遺體使用九竅塞。
《抱朴子》中記載:“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爲之不朽。”所謂的九竅,就是耳鼻眼口肛陰等所有孔竅之處。使用特製的玉石或者金質竅塞,將九竅全部閉合。
九竅塞應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可能作用並不大。除非選擇的玉石材料帶有一定的輻射,那倒是有可能。
再有,就是在棺中放置乾燥的香料。
古人素有佩戴香囊的習慣,就是用來遮蓋異味,帶來芬芳的。香料對於掩蓋遺體腐敗的味道,同樣具有很大作用。而且,有些香料除了具有芬芳的香氣之外,還有殺菌和吸溼防潮的作用,對於遺體保存,也非常有益。
這種做法至少從漢朝已經開始了。比如湖北江陵漢墓,棺內就放置有殺菌的香料。馬王堆一號漢墓,也發現了花椒、香囊、香枕等物。在《三國志集解》的引《述徵記》注中說,劉表的兒子劉琮,將四方收集來的珍香藥物數十石,搗碎之後,全部放到了劉表的棺中。到了晉朝永嘉年間,天下大亂,“郡人發其墓,表貌如生,香聞數十里”。可見香料對於遺體防腐和掩蓋異味的奇效。
這一做法,在滿清皇室也大量使用。在考古光緒陵墓時,考古人員在光緒皇后隆裕的棺中,發現了將近有半個棺木的糊狀物。當時,打開棺木的軍醫伸手摸了一下,黏糊糊的,跑到另外嘔吐了半天。後來才發現,這些糊糊根本沒有異味,甚至還有淡淡的清香氣,原來是棺中之前放置了大量乾燥的香木碎屑。因爲棺木長期泡水侵蝕進水,香木屑就被泡成了黏糊糊的爛糊糊。
還有,就是密閉棺槨。
古代喪葬,通常是內棺外槨的形制。外槨有石質的,多數是木質的。帝王的棺木通常都是選用上等木料,比如金絲楠木等。而且做工也極其的考究,當棺木的蓋子閉合之後,基本上是嚴絲合縫,這已經可以避免異味的散發了。
同時,棺木也會刷上油漆,增強了棺木的密閉性,並且還會用油漆封閉棺木的縫隙,進一步增強了棺的密閉性。這就讓棺內遺體腐敗的味道很難散發出來。據考古發現,商代婦好的棺木就刷有油漆。到了清朝,慈禧的棺木,更是刷了數十層之多。
密閉的棺木,可以極大的隔離空氣流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屍體的腐敗速度,又可以隔離腐敗的味道散發出來。所以,棺木即使停放很久,也不會聞到異味。
如果使用的是木質槨,棺木放在槨中,又加了一層隔離,異味就更加難以散發出來了。
因此,古人對於停放數月,甚至數年、數十年的靈柩,並不十分擔心屍體腐敗的問題。反正棺木閉合之後,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再次打開的。不管棺內的遺體如何,負責守護靈柩的人,還有祭拜、經過的人,都聞不到什麼味道,這就已經足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