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评说历史趣事、为你解密中国各朝代历史!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放松心情,吸收历史精华掌控自己人生,无往而不利!我们的每条解密都会做到有理可言、有据可依,我们是一部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解密档案!

重耳逃亡的时候,他的弟弟夷吾拥兵自保,随后也跑了。

此前,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重耳和夷吾的长兄申生自杀了。因为晋献公经不起骊姬吹枕头风,要拿几个儿子开刀。这样就可以让骊姬的儿子做接班人。

骊姬剧照

申生是个大孝子,又太老实,宁死也不走。重耳和夷吾没那么固执,见势不妙,一个逃到了狄国,一个到梁国避难。

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国相荀息遵从晋献公的遗命,拥立骊姬的长子奚齐即位。奚齐还没把国君的宝座坐暖,就被大夫里克杀了。荀息很倔,又拥立了骊姬的小儿子悼子。没几天功夫,里克又杀了悼子。荀息也自尽身亡。

骊姬的结局在《史记》和《左传》中均未提及,但《国语》里记载,里克的党羽丕郑杀了骊姬。

这时候重耳已经逃亡五年了,在狄国娶妻生子。狄国是重耳的舅舅狐偃的老家。

跟随重耳逃亡的牛人不少,除了狐偃,还有赵衰、魏犨、胥臣等人,以及那位淡泊名利、后来携母归隐的介子推。

晋国一时群龙无首,政局混乱。权臣里克和丕郑一商量,派人去狄国请重耳回国继承君位。

《史记》对此记载很简单,重耳谢绝道:“我违背父命逃亡至今,父亲的葬礼我都未能到场,大失父子之道,何有脸面回国继位。请大夫改立他人。”

里克只好派人去找夷吾。夷吾一听很兴奋,当场就想回国。身边人劝他稍安勿躁,因为晋献公还有别的儿子在国内,只不过他们没什么才干,不如重耳和夷吾的声望高。夷吾回去的话,也可能遭里克的毒手。

晋惠公夷吾剧照

于是夷吾听从了劝告,请求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并承诺将来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夷吾如愿成为晋国新一任国君。

那么,重耳为什么拒绝回国,这是不是他的本意呢?

这个秘密在《国语·晋语二》里说得最清楚。重耳本来很动心,去找狐偃商量。

重耳说:“使者说的话有道理。晋国现在政局混乱,百姓不安。俗话说,得国在乱,治民在扰。这是个好机会呀。”

狐偃在史书里也叫舅犯、咎犯,很有谋略。日后曾是晋文公身边的首席谋士、上将军。

但狐偃意见不同,对外甥说:“依我看,现在不能回去。你想呀,如果一棵树的根基不牢,必然会枯槁。一国之主,喜怒哀乐必须符合礼义,身为表率才能教化百姓。这是执政基础”

“如今先君下葬没多久,你不居丧却想得到国君之位,就得不到人心。国内局势混乱,回去也有危险。乘着先君之丧获得君位,你就会以丧为喜,不合道义;乘乱获得君位,你就会以乱为喜,更是败德。”

“作为国君,喜怒哀乐之情不符合道义,就没有威望,又怎能教导百姓?”

重耳有点不甘心,说道:“你说的有道理。可是,如果不是我父亲去世,哪里会改立新君。如果不是国内形势一团糟,里克他们又怎么会找我回去镇场子?”

晋文公重耳剧照

狐偃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听老话说呀,丧乱有大小,大丧大乱之锋不可犯。现在正是大丧,况且你逃亡在外是因为兄弟争权,这又是大乱。这样回去很危险呀。”

重耳沉思良久,还是听从了他舅舅的建议,于是对使者讲了那番冠冕堂皇的借口。那时他都四十六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够老,还能沉住气,实属不易。

重耳白白放弃了一个大好机会,这一等就是十五年。

直到公元前636年,晋惠公夷吾去世的次年,重耳才回国继承了君位。那时候他已经六十一岁了。他完全是靠长寿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说重耳白白放弃了一次机会呢?我们看看晋惠公夷吾的表演就知道了。

夷吾本来就不如重耳贤明,身边的谋士也不如重耳,他执政十几年,可谓胡闹了十几年,却也获得了善终。

晋国当初一片混乱不假,狐偃阻止重耳回国,也是担心里克等权臣再上演一出弑君。

晋惠公回国掌权之后,先是对秦国耍赖,拒绝奉送河西之地;由于他也提防着里克和丕郑,没有兑现给他们的封赏。里克等人果然想谋反,却被晋惠公联合秦国把他们收拾了。

后来晋惠公不感念秦穆公的恩惠,趁着秦国闹饥荒的年月,企图出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穆公带兵修理了一顿,还把他俘虏了。

即便晋惠公如此胡闹,也在位十几年,最后因病而死。

而晋文公重耳的能力、眼界本身就远超他弟弟,何况身边还有那么多能人。如果他抓住第一次机会回国接班,必定能安然度过危机。那样的话,晋文公称霸春秋的时间就会大大提前。

狐偃劝阻晋文公回国,虽是出于谨慎,一片好意,却显得迂腐了。

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我们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们严肃,但不乏味;我们客观,但不迂腐。历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读,我们一直在这儿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