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焦虑,是眼下各大新能源车企都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除了在自身产品力上发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要让消费者认可自己的补能模式。并通过自身补能模式的不断加码,让消费者得到更为切实的保障。

现有的补能模式无外乎充、换电这两种。而不同的品牌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例如特斯拉就是以不断建设超级充电桩为消费者“保驾护航”,而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一部分品牌则采用的是“换电”模式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两者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却也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选择自己品牌产品的消费者,能够有更好的用车体验,并试图消除人们心中那不小的里程焦虑。

默契?两品牌同日公布补能领域布局

昨日,代表着两种补能模式践行者的特斯拉和蔚来,颇有“默契”地在同一天发布了自己关于补能领域方面的的消息。



特斯拉宣布2020年在中国将会布局更多的超级充电桩。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第一季度布桩计划稍有延缓,但此前预计的4000个超级充电桩的目标仍然不变。

而蔚来方面则发消息称,截止5月26日,蔚来NIO Power累计换电单量已超50万次。同时截至5月20日,NIO Power已在全国58个城市部署了131座换电站。



一个官宣了自己的超级充电桩建设目标不变,另一个则通过实际的数据告知消费者,换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主选择的补能方式。总之,就是让消费者放心,为了让人们能够用车无忧,厂家在补能领域着实操碎了心。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而言,究竟选择换电还是超充?两种补能方式,究竟哪种更会成为大势所趋?



纠结的意义在于,两种不同的补能方式选择,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消费者可能选择哪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车型。

政策导向,国内或更加推崇换电?

在保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国家相关部门也切实考虑到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和用车生活问题。而不断出台的政策和举措,却也代表了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补能领域的态度和看法。

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



《通知》中不仅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同时也为享受新能源乘用车补贴的车型设置一定的“门槛”: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但,换电模式除外!这无疑是为“换电模式”专门开了绿灯,“区别对待”的意味已经足够明显。

不仅如此,在本周一下午举行的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中,工信部部长苗圩还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强调了会从供给侧、需求侧和使用侧三个方面发力。同时还提及国家层面对于换电模式的看重。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苗圩表示:“除了落实好财税支持政策之外,我们还将鼓励换电模式的发展,鼓励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使用新能源汽车,比如执法车、物流车、环卫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以此扩大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其实从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来看,换电模式的推广和普及,都已被视为“在路上”。而以蔚来为代表的大部分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确实为换电补能花了不少的功夫,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

马拉车市在疫情过后的销售终端探店时就发现,蔚来的销售人员在接待客户时,甚至都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介绍车型,而是在不断向消费者普及蔚来的“换电”优势。



而从蔚来昨日发布的累计换电单量突破50万次,也说明了国内的新能源车主对于换电这种补能模式已愈发认可。

仿佛换电代表了补能模式的一大趋势,可有人却并不这么认为。似乎特斯拉对于“换电”并不是太过看好,依然一门心思地埋在“超级充电桩”的建设之上。

为何特斯拉仍选择在“超充”发力?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特斯拉曾经也“玩过”换电。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后来却不得不放弃了此种补能模式。

早在2013年,ElonMusk在一场特斯拉的发布会上,还专门针对特斯拉的全自动换电模式,与一位燃油车主加油的用时做过对比。

1分33秒,是特斯拉完成全自动换电的时间,而此时燃油车的加油却还在继续。




直到第二辆特斯拉完成了换电,此时燃油车的加油才刚刚结束。彼时,人们对于换电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场也爆发出了持续不断的掌声。

由此可见,早在2013年特斯拉就已先行试水过电动车换电补能;甚至在Model S设计之初,特斯拉还特意将电池组件设计得便于拆卸。



可时至今日,我们听到看到的特斯拉补能方式依然是充电,而非早已践行的换电。至于原因,那是因为特斯拉后期认为建设和运营换电站的成本太过高昂,对于车主而言,换电也会产生更高的成本。

当然,在当时特斯拉并未采用如今在许多品牌中颇为流行的电池“以租代购”方式,这也客观上决定了当时特斯拉的车主并没有因为换电而节省成本。

换电or超充,你会怎么选?

两种补能方式,代表了新能源车主今后两种不同的用车方式。虽然国家层面大力推广和普及换电,也并不代表换电就真的是消费者的唯一选择方式;另一方面,特斯拉的超充模式也并不是适合每一位中国消费者。

马拉车市采访了周围数位新能源车意向车主,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看好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超充,有人更加青睐蔚来为代表的换电。

家里没有私人停车位的小陈就表示:“或许我更青睐换电补能方式,相信还有很多和我情况一样的消费者,没有私人停车位,周围的充电桩又离得不太近,那么换电应该是更为合理的补能方式。”

而对换电模式不太感冒的小张则表示:“目前的换电模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以成都为例,据我所知蔚来的换电站只有三个,且离我家的距离也较远,让我开那么远去换电,估计来回路程更耗电。况且换到的电池是否有保障也会成为我的困扰。”

小王则表现得比较中立,“具体怎么选,还得看我们的具体用车场景和真实用车生活半径。”

或许如小王所言,关于两种补能方式,并没有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标准。具体怎么选,还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

但无论如何,车企为了打消人们的里程焦虑,在补能领域不断投入资金,通过更加完善的补能设施建设,让消费者在使用电动车时越来越方便,都是值得称道的。

与此同时,关于两种补能模式的商业化落地,还需要车企费一番脑筋。毕竟车企也不是做慈善,烧了钱没回报会大大地打击车企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如果单纯地把补能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转嫁到车价之上,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又会产生新的困扰,这也不是长远之计。找到提升消费者用车体验,同时又能较好地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兼顾路径,对于每一个新能源车企而言,都至关重要。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