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寄託了一個家庭的希望。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堅強勇敢,爲此父母花費了大量的心血用來教育孩子。

但是用錯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和我們所希望的樣子剛好相反。

父母經常會用這兩張方法來教育小孩,小心把孩子培養成了自卑討好型的孩子。

一,經常用批評打擊的方法教育孩子

袁濤是上一年級的孩子。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學校要舉行遊園活動。老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表演節目。

於是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張表格,讓他們把自己擅長的節目寫下來。過了一會,所有孩子都交了表格,唯獨袁濤的表格上一個字都沒有。老師問袁濤:“你爲什麼不寫呢?”袁濤怯怯地說:“我什麼都不會!”

老師微笑着鼓勵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你再想想,想好了告訴老師。”

袁濤望着老師期待的眼神,急得快哭出來了,他急切地對老師說:“我真的什麼都不會,我媽媽說我什麼都幹不好。”

原來袁濤的媽媽是一個性子急躁的人。每次,袁濤媽媽看袁濤沒有及時做好事,就會對袁濤衝口而出:”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然後就搶過袁濤手裏的活。啪啦啪啦,三兩下就做好了。

袁濤聽多了媽媽這樣說,再看到媽媽總是三兩下把自己要做很久才做好的事做好了。就認爲自己真的就像媽媽說的那樣什麼事都做不好。

孩子還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很多時候,他們通過對親戚的評價瞭解自己。當一個母親總是對她的孩子說一些批評的話,比如:你很愚蠢,你不能做這樣的事情,你不能做任何好的事情孩子真的認爲他們不能做任何好的事情。有時他很擅長某事。他害怕做得不好,不敢做。從長遠來看,他們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自卑的種子。

二 經常對孩子進行懲罰教育

圓圓是個女孩子。圓圓的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嚴重,經常把“女孩子有什麼用,遲早都是別人家的”這句話掛在嘴邊。父母對圓圓的弟弟寵愛有加,經常給弟弟買新衣服,新玩具。圓圓則經常撿別人的舊衣服穿。家裏有什麼好喫的,也要等弟弟喫了不要了,圓圓纔可以拿着喫。

圓圓的弟弟特別調皮,經常,圓圓在做作業時去撕扯圓圓的本子。圓圓制止他,他就去爸爸媽媽面前告狀。圓圓就會被父母劈頭蓋臉地罵一頓,還說她怎麼不知道讓着弟弟。

一開始,圓圓還會有所不滿。可經歷多了,圓圓就主動讓起弟弟來,有什麼好喫的,好玩的都先讓弟弟喫,弟弟玩。父母看見了,就表揚圓圓真懂事。

圓圓的父母這樣做明明對圓圓很不公平 ,可圓圓爲了不讓父母罵,得到父母的表揚主動接受這樣的不公平。研究表明:經常受到父母懲罰的孩子,爲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就會做一些令父母開心的事來討好父母,而這些事可能並不是孩子真心想做的。如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給弟弟妹妹玩,去學自己不感興趣的培訓班等。

因此,當孩子做得不好時,父母要儘量剋制自己用這兩種本能的方法去育孩子,把到嘴邊的話收回來,把伸出去的手縮回來。對孩子多些理解和尊重,與孩子平等對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