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终,在乾隆皇帝的精心授意之下,因为一系列讪君忤逆、大逆不道的文字“铁证”,鄂尔泰的得意门生、历任内阁学士、广西学政、湖南学政的鄂党中坚人物胡中藻被判为“凌迟处死”,后因皇恩浩荡,改判为直接问斩。由此,乾隆皇帝也将猛打目标指向鄂党,而鄂尔泰的得意门生、历任内阁学士、广西学政、湖南学政的鄂党中坚人物胡中藻而成为牺牲品。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内外爆发了一场令大小官员无不惊恐万分的“文字狱”,因为此案主人公为当时的湖南学政胡中藻,曾任内阁学士(从二品),军机大臣鄂尔泰的得意门生。所以此案也被后世称之为“胡中藻案”。

胡中藻案与之前的数次文字狱有着很大的区别,此案是借助文字狱之名,实为打压朝中鄂张两党势力的案件。乾隆皇帝借助此案,彻底肃清了朝中的朋党势力,朝廷上下无论官级大小,至此都恐惧万分,朝中也再无朋党的踪迹。

乾隆皇帝继位初年,朝廷上下就形成了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人都是雍正皇帝遗命的辅政大臣,两人都是雍正一朝的肱股之臣,在群臣中威信极高。

而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为首的两大朋党集团却势同水火,朝中的满族大臣则依附于鄂尔泰一党,汉族大臣则依附于张廷玉一党,两方在朝廷内外明争暗斗,相互攻讦,相互刁难,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面对鄂尔泰和张廷玉为首的两大朋党集团激烈斗争,继位初期的乾隆皇帝也只能采取“均衡两党势力,以收相互制衡之功”的策略,来温和的处理朝中激烈的朋党斗争。

随着朝中政权的实际掌握,乾隆扶植的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乾隆皇帝也开始一步步打压鄂张两党势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当乾隆皇帝打压鄂尔泰一党气焰时,张廷玉一党则开始反攻倒算;当乾隆皇帝压制张廷玉一党时,鄂尔泰一党则落井下石,强烈反击。

更令乾隆皇帝心力憔悴的是,即使鄂尔泰逝世,张廷玉退休后,鄂张两党争斗仍然是无休无止。

在张廷玉因“退休风波”,被削去伯爵之位,以原职退休;张廷玉一党重臣汪由敦则因泄密被免去协办大学士及尚书职位。此时的鄂尔泰一党死党史贻直开始猛烈反攻倒算,引发了乾隆皇帝的强烈不满。

于是,乾隆二十年,对于朋党之争永无停息的现状,乾隆皇帝决心以铁腕手段彻底清除朝中的朋党之争,并且给予群臣极大震慑。

当时的朝廷现状是:因张廷玉退休风波影响,朝中的张党势力被打压严重;而以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史贻直为核心的鄂党势力却十分强势。由此,乾隆皇帝也将猛打目标指向鄂党,而鄂尔泰的得意门生、历任内阁学士、广西学政、湖南学政的鄂党中坚人物胡中藻而成为牺牲品。

乾隆二十年二月,乾隆皇帝密令广西巡抚将胡中藻在任广西学政时的一切诗文全部解送到京师,经过一个多月的“严加查验”,通过玩“文字把戏”,负责此案的人员终于根据乾隆皇帝的意思,找出了胡中藻一系列大逆不道、讪君忤逆的“罪证”。

在胡中藻的一系列“罪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后世所熟知的胡中藻诗集中的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皇帝看了胡中藻这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后,严加指责: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最终,在乾隆皇帝的精心授意之下,因为一系列讪君忤逆、大逆不道的文字“铁证”,鄂尔泰的得意门生、历任内阁学士、广西学政、湖南学政的鄂党中坚人物胡中藻被判为“凌迟处死”,后因皇恩浩荡,改判为直接问斩。

随后,因“胡中藻案”的牵扯,甘肃巡抚(正二品)、鄂尔泰之侄子、鄂党中间人物鄂昌被下令自尽而亡,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正一品)、鄂党中坚人物史贻直也被免官回家。就连已经去世十年的鄂尔泰也受到此案牵连,其牌位也被从贤良祠中撤出。

而后,乾隆皇帝严重警告群臣,“如有与汉人互相唱和、较论同年行辈往来者,一经发觉,决不宽贷!”

通过这一次对鄂党中坚人物猛打,胡中藻、鄂昌两位封疆大吏也因此丢掉了性命,位极人臣的史贻直因此丢掉了乌纱帽。从此以后,朝廷上下,不论是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的重臣,还是一名普通的小京官,都对朋党惊恐万分,再也不敢组建朋党相互攻讦打压。

也是通过胡中藻一案,乾隆一朝再无朋党,朝廷上下也没有人敢再次结党攻伐,所有的臣子都是皇帝的忠实奴仆。

参考资料:〖 《皇帝的政治权谋》 、 《清史稿》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