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要是有爲了喫都值得去一趟的地方,入選的榜單裏絕對少不了潮汕。香港美食家蔡瀾說:“食在廣州,味在潮汕”他在節目“蔡瀾逛菜欄”裏從汕頭的海鮮市場開始逛遍大街小巷、《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潮汕“是中國美食的孤島,沒有去過汕頭的人不可以自稱爲美食家”無論是舌尖尋味還是孤島探祕,你都必須到潮汕來。

位於“省尾國角”的潮汕地區,與廣府、客家構成廣東省三大民系,因爲接壤福建,文化形式與閩南接近,被稱爲“福佬民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府人耕田種桑,客家人耕山畜牧,擁有廣闊海岸線的潮汕人,則是山海兩不誤。

據考證,潮菜已經有上千年曆史,唐朝時期,被貶至潮州的韓愈,看到潮汕食材就十分詫異:“鱟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潮汕海鮮之多之怪,連一輩子打魚的老漁民都認不全,難怪河南人韓愈會如此“凌亂”。

而潮汕的土產番薯葉,則被宋朝皇帝喫出了高大上的味道。南宋末代皇帝趙昺兵敗跑至潮汕,潦倒淪落時喫了寺廟僧人用番薯葉製作的菜羹,龍心大悅,賜名“護國菜”,現在也是潮汕的品牌菜之一。到了明清時期,隨着移民的增多,潮州商業貿易繁華,府城內飯店林立,名廚輩出,潮菜極盡一時之盛。不過也只是蝸居一地,孤芳自賞。促使潮汕菜走向世界,又博採海內外美食精華的,則是四海謀生的潮汕人。

所謂“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向海外移民歷史久遠,他們喜歡四海闖蕩,縱然是在清初海禁期間,也有大批貧民冒險出洋。康熙開放海禁後,藉着汕頭樟林古港紅頭船出海的潮人更不計其數。潮汕人戀家,哪怕飄洋過海客居異國,華僑與家鄉的聯繫依然綿綿不斷,無形中促進了海內外美食的交流。像菜脯(蘿蔔乾)、豬肉糉之類的潮汕特色美食,被潮人帶往海外、而潮汕現在的特色水果“林檎”則是當年華僑從泰國移植回來的,著名調味品沙茶(沙嗲)則是學自印尼(印尼文爲“sate”)。

1861年汕頭開埠,隨着汕頭成爲潮汕地區的商業經濟中心,潮州菜開始以汕頭市作爲對外展示櫥窗,與海外的對接,不僅促進了潮菜的知名度,也帶來了各地先進的烹飪技術和原料,使潮菜烹調技術得到極大提高。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潮菜飛躍發展的時代。不過,美食就是美食,拿歷史久遠來說事,有點像炫耀冰箱冷凍層裏的剩菜。千年之後的傳承,不要說烹飪工具和方法大相徑庭,就連一些食材、佐料,甚至口味偏好,都與舊時不同,當下的潮菜,自是新的人間風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