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的人叫莫洛,因为对王辅臣不够“尊重”,所以王辅臣就把他给超度了,并转投吴三桂开始反清。当时在图海的麾下,有一个小参谋,名字叫周培公,在王辅臣的事件上,出了不少小妙招,因此也立了一小功,不过因为性格耿直,在官场上很快就被人给阴了。

公元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个什么乱呢?简单来说,就是大清的带头大哥,感觉下面堂口的话事人,有点尾大不掉,就想削弱一下他们的实力。但是这些话事人,以前跟的是别的带头大哥,后来反水之后,才投奔的新社团。为了新社团的发展,他们立下了赫赫的战功。

所以他们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功劳大,理应享受现在的福利待遇;二是怕削权之后,带头大哥过河拆桥,所以他们是不同意削权。双方谈不拢怎办?只好开打!于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小堂主,开始向带头大哥亮刀子,带头大哥也没惯着他们,于是双方开始撕破脸。后世就把这场“群殴”叫做“三藩之乱”。最终的结果是康麻子获得了胜利,而吴三桂等人则化为了他的经验值。

在这场混战中,有一个人很关键,他同时赢得了两方的“尊重”,有人会说问“是那个《康熙大帝》里的周培公吗?”不是,正确答案是王辅臣。

一代名将

对于王辅臣的认识,骆驼最早也是局限在二月河的笔下,认为他只是一个用上面的嘴吃虫子,用下面的嘴偷银子的猥琐男。但在看了他的资料后,骆驼感觉他有点被低估了。为什么骆驼会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下他的个人经历:

据《广阳杂记》记载,王辅臣出生于明朝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母是官宦的佣人。如果不是清兵南侵,他可能会子承父业,继续去给家主当佣人。清兵一南侵,大明就乱了圈子,各地烽烟四起,很有隋末唐初的风韵。王辅臣在混乱之中,去投靠了自己的姐夫。他的姐夫是一名农民军的在编人员,因为瞧不上王辅臣烂赌,就想灭了他。没想到王辅臣很猛,直接把姐夫给反杀了。

人命在手的王辅臣,不好意思待在农民军中,于是转投了大明的军队。当时他的带头大哥叫姜瓖,时任大同的扛把子,后来先投创闯王李自成,后投大清阿济格。在大清一统河山之后,姜瓖因为福利待遇问题又和大清闹翻了,大清就派人来打。王辅臣在姜瓖麾下,发挥神勇,给前来的八旗狠狠地上了一课,然后被擒,再然后被顺治给提拔了起来。

后来他跟随洪承畴立了不少战功,又因为会逢迎上级,所以官升得特别快。在此期间,他还和吴三桂产生了羁绊。吴三桂曾带着他打到了缅甸,看他工作能力强,为人又聪明,就想把他一直留在身边,收归己用。但是见过了大世面的王辅臣,并不想寄人篱下,他在一番运作之后,竟然成了镇守西北的封疆大吏。

两方拉拢

在“三藩之乱”开始以后,吴三桂第一时间派人去联络他,希望他能入伙,并给了他丰厚的口头承诺。不过王辅臣并没有统一,还在第一时间向康熙大了小报告。康熙自然很开心,于是嘉奖了他,后来康熙为了平定三藩,就派了满人前来压阵。来的人叫莫洛,因为对王辅臣不够“尊重”,所以王辅臣就把他给超度了,并转投吴三桂开始反清。

王辅臣的这一举动把康熙吓了个半死,因为王辅臣镇守西北,守地和“三藩”的地盘搭界,且对于吴三桂来说易守难攻。如果王辅臣转投吴三桂,那么吴三桂,就能直接北上,可以分分钟占据关中要地,从而威胁中原,进而虎视京城。关中自古就是王朝的发源地,一旦让吴三桂占领,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康熙一面派人安抚王辅臣,一面让图海带兵做后手准备。

当时在图海的麾下,有一个小参谋,名字叫周培公,在王辅臣的事件上,出了不少小妙招,因此也立了一小功,不过因为性格耿直,在官场上很快就被人给阴了。图海有“清初第一将”的美誉,所以个人能力爆表,在面对王辅臣时,恩威并施,没费太大的力就把王辅臣给摆平了。

没有了王辅臣的“通融”,吴三桂只能划江而治,不过在一隅对一国的战斗中,他毫无意外的败亡了,而王辅臣也因“羞愧”而自杀。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培公在当时确实起了一些作用,但是绝对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而王辅臣因为拳头硬(打仗猛,马鹞子不是白叫的),脑袋瓜子灵活,而且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了双方拉拢的对象,他才是"三藩之乱"的关键人物。也可以说:实力,才是真的硬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