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與年羹堯之間,無論是雍正卸磨殺驢誅除功臣,還是年羹堯驕橫跋扈功高蓋主,對於這對君臣來說,這段嫌隙放在外頭讓人評頭論足、話長裏短,都不是什麼體面的事。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講究一個“家醜不可外揚”,許多內部事務能自我消化、低調處置的,一般都不會擺到大庭廣衆的太陽底下惹人議論、被人恥笑。

派李衛去執行賜死年羹堯的政治任務,正是爲了掩蓋雍正與年羹堯之間最後的決裂場景。

李衛執行賜死年羹堯差事

要是派一個“外人”去賜死年羹堯,如若年羹堯在就死的現場說出一些什麼不好聽或是敏感的話來,一旦傳揚出去必然要對雍正的帝王形象產生損傷,甚至搞不好會被八爺黨等不對付的政敵勢力利用,從而危及雍正朝廷的穩固統治。

根據劇情的走向來看,年羹堯死後有關他的影響力並未就此終結。其中一個場景,便是八爺黨的門人那大爺在伯倫樓編排雍正殺年羹堯、罰十四阿哥胤禵去守陵,都與雍正篡改康熙傳位遺詔一事有關,於是坊間流行開了一股謠言:

“一個大將軍被殺了,一個大將軍又罰去守陵了”

旗人羣體編排雍正的謠言

雍正繼位後着手實施一系列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

“整頓旗務,劃撥土地讓滿人從事農耕自食其力”

雍正出臺的這項政策,直接涉及了統治階層的根基——滿族旗人勢力,其背後的阻力可以說是最大的。

清朝坐穩江山後,旗人羣體作爲這個國家的食利階層,按祖制規定一向是每個月定期領取朝廷的俸糧。而雍正讓旗人耕種土地的政策,一時間讓這些過慣了遊手好閒生活的旗人子弟很是無所適從。

旗人們明着不敢批判雍正的政策,私底下卻藉着各種由頭編排、抹黑雍正的形象,當中較能產生轟動效應的就是年羹堯被賜死的事件。

被雍正賜死的年羹堯

旗人聚在一起“瞎掰”,尚且能無中生有、添油加醋得扯出一大堆不好聽的話,要是賜死年羹堯的細節過程傳揚出去,就更說不定會傳出什麼難聽的話來了。

可見雍正派李衛去執行賜死年羹堯的決策十分有預見性。讓李衛去執行這一樁差事,是再恰當合適不過了,至少李衛對賜死年羹堯的具體過程,能做到守口如瓶、絕對保密。

根據鄔先生做的規劃,李衛在官場上始終站在講政治的高度,說話、辦事從來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順着雍正的心意。這樣“不忘本”的態度,的確讓李衛獲得了雍正高度的信任。

具體放在賜死年羹堯這樁差事上,李衛也必然要站在維護雍正正面形象的立場,將現場的負面效應儘量減小到最低的程度。

時刻維護雍正利益的李衛

此外,雍正選派李衛,也是爲了遵循“士可殺不可辱”的古今法則,儘可能得照顧年羹堯最後的那點尊嚴。

雍正與年羹堯的關係,表面上看似惡化到了極點,要不然君臣之間也不會鬧到要你死我活的地步。然而雍正極度猜忌的外表之下,也包含着一個普通人感恩、渴求真心的情感需求。

在這上面雍正與康熙十分相似。

作爲最高統治者的政治家,康熙的決策會果斷廢除太子胤礽、圈禁十三阿哥胤祥。可是當急不可耐的大阿哥提出要殺死親弟弟胤礽時,康熙當即極度震怒得永遠圈禁了大阿哥;對於有情有義的胤祥,康熙雖然關了他禁閉,可站在做父親的角度,康熙又十分讚賞他對父親的孝順、對兄弟的友愛。

雍正大體也是如此。

無論對政治盟友加親兄弟身份的十三弟胤祥,還是日常接觸的鄔先生、年羹堯、李衛、喬引娣等人,雍正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過感情層面的交流。

所以說,皇帝也是人,威嚴冷酷的政治家身份下,也需要情感的支撐。

放在年羹堯身上,雍正從始至終的決策都是層層降級,並沒有一棍子打死。這也許大多數是雍正的帝王心術,向世人昭示不是朕對不起昔日的功臣,而是這個功臣死不悔改纔到了不得不賜死的境地。

然而雍正對年羹堯的情感成分,最終還是在賜死的方式上顯露出了一二。

雍正與年羹堯

年羹堯的死法,是三尺白綾自縊而亡。相比於砍頭、毒藥,年羹堯一不用身首異處,二不用見血封喉,死相應當是最體面的了。

此外,後來西北阿爾泰被叛軍端了大營、丟失過冬糧草,在給朝廷的上書中卻諱敗冒功時,氣急敗壞的雍正當即丟出一句:

“這樣的‘勝利’,要是在年羹堯手裏早就被......”

雖然後半句沒有被講出來,可顯然雍正想要表達的是對年羹堯嚴厲治軍手段的高度肯定。

種種跡象表明,雍正對年羹堯由始至終都存留着一份仁慈與認可。

翠兒做給年羹堯的小菜

雍正派出李衛去賜死年羹堯,沒有把他像漢景帝對待周亞夫那樣隨意丟給審訊官員,飽受刀筆小吏的盤問侮辱,最終落得個絕食而死的悲慘下場。

尤其李衛隨身帶來的,是翠兒親手做的幾個小菜。有着這一層溫情的鋪墊,也許也能大大緩釋雍正與年羹堯這對君臣最後的悲劇場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