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以上的例子多不胜数,几乎每个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曾经都受到诸葛亮恩惠,也正是因为此,南中人民才更加齐心与蜀汉站在一起,哪怕是之后朝代更迭,他们仍旧没有忘记诸葛亮曾经的教导。当时为了快速拿下辽东地区,司马懿派人联系了高句丽想合作剿灭公孙氏家族。

前段时间,历史剧《虎啸龙吟》在网络上大火,这不仅是因为众多老戏骨加盟,还离不开它颇具争议的剧情桥段。此剧只在网络平台播出,目标受众对准了广大的年轻网友。但是,它是三国题材影视,这在中国影视史上算不得稀奇,倒是有些老调重弹的感觉,如果,没有特别出彩的剧情,则很难吸引网友捧场。

那么,此剧为何又能广受网友欢迎呢?
笔者发现,原因便在于它的侧重点不同。以往三国剧展现是魏蜀吴时期争霸天下的故事,整体以权谋之术推动故事,塑造的人物多种多样。在众多优秀作品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虎啸龙吟》如若真是老调重弹,很难引起大的反响。
显然,此剧绝对不是简单重塑三国争霸的场景,而是有其独特一面。先看下它的全名——《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通过片名就可以得知,这部剧为围绕司马懿一生来展开的,而且,着重描写了司马懿中老年时期的故事。剧内尽最大可能的还原真实历史,带人们了解真实的司马懿。可是,随着热播,其中一个片段,却是引起来网友极大的争议。

众所周知,在平常我们看到的三国类影视中,司马懿虽善用权谋,但是,却多次败于诸葛亮之手,经常都是狼狈而归。尤其是那次空城计,诸葛亮准确掐准司马懿的心理弱点,令其不战而退,从这里便看出,司马懿远远不是诸葛亮对手。
而在《虎啸龙吟》中,二人原本的设定却陡然翻转,诸葛亮在屡次对阵中都不敌司马懿,随后,被其活活气死,这下场倒是与王司徒有点相似。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第一个自然是主角光环,毕竟,此剧就是围绕司马懿来描写,如若每次都败于他人,难免引发观众内心失落。另一点便是同为影视剧,都一定程度上对历史进行了夸大,哪怕是《三国演义》也是遵循名著来演艺,而不是根据正史,看客们权当娱乐,千万不要与真实历史进行对照。

如果要综合正史以及各种三国题材影视剧来看,笔者觉得诸葛亮要更胜司马懿一筹,最起码,境界上二人便存在着很大的悬殊。
接下来笔者便通过二人两个典故来进行分析。
夷陵一战,蜀汉军队遭受东吴伏击,损失惨重,多年积攒的精锐部队都在这一战被消灭,使得蜀国元气大伤。东吴趁着蜀汉势弱,绕到其背后进行偷袭伏击。远在南中之地的许多蛮族,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趁此发兵叛乱,占领南中。
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诸葛亮为逆转局面,决定先行拿下南中,当时的南中土地贫瘠,荒芜一片,真正的不毛之地。在公元225年,由诸葛亮领头的蜀汉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南中,势要扫清叛党。双方的对决很快便分出胜负,南中叛军根本不是蜀汉军队的对手,摧枯拉朽之下,很快溃不成军,蜀汉军队毫不费力的再次夺回南中。

当时许多叛军被俘获,如何处置便成了一个问题。
在历史上,不论是西汉还是东汉,抓到叛军后无一例外的全都直接处死。但是,诸葛亮却没这么做,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自知哪怕杀绝叛军,可杀不绝人心。如若,真要征服南中,必须要南中各个民族从心里认可蜀汉。于是,诸葛亮便想到一计,以软硬皆施的办法来弱化南中人民的抵抗心理,进而获得他们的认同。
这在诸葛亮看来,才是长久之计。
很快,具体实施方法便出来了,先是派兵出击,以雷霆之势灭掉当地几个为害一方的势力,而后对一些抵抗的少数民族,采取“劝降”、“慎杀”的政策。比如说,当地有个叫孟获的土绅势力,三番五次打上门来。可是,他哪里是蜀军的对手,每次对阵都会被蜀军擒获。

但是,诸葛亮善于攻心,自知此人并无大恶,杀掉只会引起当地少数民族激愤,因此每次抓获都直接将其放掉。而这孟获也是执着,先后七次对战,次次战败,皆被蜀军放回。最后孟获终于被诸葛亮这种胸怀所感动,归附蜀军。收服孟获后,诸葛亮的攻心策略并无停止。
蜀军占领南中后,掘弃了以往谴官统治、驻兵留守的惯例,反而在南中不留一兵一卒,将南中的管辖权交给本地势力来搭理,并且,官方都是由当地人挂职。这一先明创举彻底消除了南中人民的排外心理,同时对蜀汉好感度大增。
诸葛亮还积极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传播到当地,大大提高了南中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南中彻底认同了蜀汉。自此之后,在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在多年以后,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心怀黎民的事例仍然广为流传,甚至被完全神化。

在东晋时期,诸葛亮就是南中人民心里的神,百姓经过武侯祠时,都会心生敬畏,俯首祷告。哪怕到了今天,诸葛亮的个人魅力仍然没有消退,在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中,诸葛亮仍然拥有很高的地位。
在傣族的传说中,诸葛亮曾教他们如何建竹楼。在基诺族的传说里,他们常说祖先便是出身于诸葛亮的部队,并以此为傲。在傈僳族的传说里,诸葛亮就是他们的神、他们的天,是惩治邪恶之神。在苗族的传说中,是诸葛亮教会了他们织布耕田,甚是还有制作皮鼓。在景颇人的传说中,他们就是诸葛亮的后人,每次祭祖,首先就要拜诸葛亮。在他们族内,诸葛亮被称为“诸葛阿公”... ...
像以上的例子多不胜数,几乎每个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曾经都受到诸葛亮恩惠,也正是因为此,南中人民才更加齐心与蜀汉站在一起,哪怕是之后朝代更迭,他们仍旧没有忘记诸葛亮曾经的教导。近代时期,英国人通过缅甸入侵云南地区,遭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英勇抗击。

洋人便问这些拿着低劣武器的少数民族:为什么要打我们?当时少数民族的兄弟说:诸葛阿公跟我们交待过,要守好汉朝的南大门,不能让外敌进入。可见,时隔数千年,南中地区的人民仍旧没有忘记诸葛亮当年的嘱托,这便是诸葛亮的神奇之处。
既安抚了南中人民,又帮助当地改善生活条件,这种大功德使南中人民千年未忘,这正是体现了诸葛亮目光长远、玄妙入神。而反观司马懿处置同类事件,则显得莽撞了许多。
公元237年,原魏朝官员公孙渊领兵叛乱,自称为燕王,定都襄平。在其刚建都一年,魏朝便派出大军讨伐,领军者正是司马懿。此次行军路线需要经过辽东地区,而辽东却又被公孙家族的势力所控制,司马懿如果过去,难免少不了与此地军阀对战。

这些军阀虽然数量比不上司马懿的军队,但论战力却是丝毫不弱,曾相继征服周边蛮族。当时有个国家高句丽想攻占辽东地区,遭到了公孙氏军阀势力的强势抵抗。高句丽作为堂堂一国,刚开始不把这种“山大王”军队放在眼里,哪知双方一交战,高句丽迅速溃败,最后,差点连国家都被夺去。
显然,由于对公孙氏军阀势力的轻视,高句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反而险些酿成大错。这一战,令高句丽在周围各国中,丢尽了颜面。对此,他们对公孙氏军阀真的是恨之入骨,奈何实力悬殊,高句丽有心报仇没胆出兵。
许是天可怜见,让高句丽碰到了司马懿。

当时为了快速拿下辽东地区,司马懿派人联系了高句丽想合作剿灭公孙氏家族。高句丽听了自然欣喜答应,这可是一雪前耻的机会,而且,还是与骁勇善战的魏朝大军联合,任那公孙家族九条命都不够死的。
当即双方一拍即可,采用闪电战,出站数万骑兵由司马懿亲自率领,直捣公孙渊老窝。
当时公孙氏军阀势力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人敢直入虎穴,仓促迎战之下,很快大败。随后,司马懿杀了公孙渊,摧毁了公孙家族。
占领整个辽东地区后,司马懿犯下了此生难以抹去的罪行,对整个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死在他手上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高达七千多人,事后将尸体高铸城楼,以示威严。司马懿本事出身士族,理应心怀仁心,实在难以想象其会做出如此兽行。

?

后来,司马懿觉得辽东地区过于偏于,不利用管理,便把当地的所有汉人都带到了内地生活。这直接削弱了汉族对辽东地区的控制权。
很快,周围外族趁虚而入,如潮水一般攻占辽东。到了南北朝,整个辽东已经被彻底占领,为了收复这里,隋朝两任皇帝相继派兵百万征讨外族,可惜,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随后,唐朝出现,李世民亲自率领唐军征讨,竟然还是失败。
后来,控制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发生内乱,唐高宗果断出击,将其剿灭,重新夺回辽东。尽管唐朝夺回了辽东,但是,对于此地的控制仍然很弱,周围的无数蛮族常常到辽东地区挑衅掠杀。

唐朝覆灭后,辽东再次失守,被契丹、女真等族瓜分,长达六百年脱离汉族统治。这种后果司马懿难辞其咎,他起了个坏头,勾结蛮族绞杀同族。西晋时期,正值八王之乱,司马家族的诸侯王再次勾结匈奴、鲜卑等族,对内地百姓进行屠杀抢夺,这便是后来的五胡乱华,惨烈程度,不忍言出。
同样时期的人物,同样的善用权谋,可一个是使民族受益,疆域稳固。另一个却是残杀同胞、导致贼寇横行。高下立判,诸葛亮的境界远非司马懿能比。
参考资料:
『《三国志》、《诸葛亮与司马懿谁更厉害?》、《诸葛亮的治国之道》、网络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