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以上的例子多不勝數,幾乎每個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曾經都受到諸葛亮恩惠,也正是因爲此,南中人民才更加齊心與蜀漢站在一起,哪怕是之後朝代更迭,他們仍舊沒有忘記諸葛亮曾經的教導。當時爲了快速拿下遼東地區,司馬懿派人聯繫了高句麗想合作剿滅公孫氏家族。

前段時間,歷史劇《虎嘯龍吟》在網絡上大火,這不僅是因爲衆多老戲骨加盟,還離不開它頗具爭議的劇情橋段。此劇只在網絡平臺播出,目標受衆對準了廣大的年輕網友。但是,它是三國題材影視,這在中國影視史上算不得稀奇,倒是有些老調重彈的感覺,如果,沒有特別出彩的劇情,則很難吸引網友捧場。

那麼,此劇爲何又能廣受網友歡迎呢?
筆者發現,原因便在於它的側重點不同。以往三國劇展現是魏蜀吳時期爭霸天下的故事,整體以權謀之術推動故事,塑造的人物多種多樣。在衆多優秀作品珠玉在前的情況下,《虎嘯龍吟》如若真是老調重彈,很難引起大的反響。
顯然,此劇絕對不是簡單重塑三國爭霸的場景,而是有其獨特一面。先看下它的全名——《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
通過片名就可以得知,這部劇爲圍繞司馬懿一生來展開的,而且,着重描寫了司馬懿中老年時期的故事。劇內盡最大可能的還原真實歷史,帶人們瞭解真實的司馬懿。可是,隨着熱播,其中一個片段,卻是引起來網友極大的爭議。

衆所周知,在平常我們看到的三國類影視中,司馬懿雖善用權謀,但是,卻多次敗於諸葛亮之手,經常都是狼狽而歸。尤其是那次空城計,諸葛亮準確掐準司馬懿的心理弱點,令其不戰而退,從這裏便看出,司馬懿遠遠不是諸葛亮對手。
而在《虎嘯龍吟》中,二人原本的設定卻陡然翻轉,諸葛亮在屢次對陣中都不敵司馬懿,隨後,被其活活氣死,這下場倒是與王司徒有點相似。
之所以出現這種差別,第一個自然是主角光環,畢竟,此劇就是圍繞司馬懿來描寫,如若每次都敗於他人,難免引發觀衆內心失落。另一點便是同爲影視劇,都一定程度上對歷史進行了誇大,哪怕是《三國演義》也是遵循名著來演藝,而不是根據正史,看客們權當娛樂,千萬不要與真實歷史進行對照。

如果要綜合正史以及各種三國題材影視劇來看,筆者覺得諸葛亮要更勝司馬懿一籌,最起碼,境界上二人便存在着很大的懸殊。
接下來筆者便通過二人兩個典故來進行分析。
夷陵一戰,蜀漢軍隊遭受東吳伏擊,損失慘重,多年積攢的精銳部隊都在這一戰被消滅,使得蜀國元氣大傷。東吳趁着蜀漢勢弱,繞到其背後進行偷襲伏擊。遠在南中之地的許多蠻族,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趁此發兵叛亂,佔領南中。
蜀漢政權岌岌可危,諸葛亮爲逆轉局面,決定先行拿下南中,當時的南中土地貧瘠,荒蕪一片,真正的不毛之地。在公元225年,由諸葛亮領頭的蜀漢大軍浩浩蕩蕩開往南中,勢要掃清叛黨。雙方的對決很快便分出勝負,南中叛軍根本不是蜀漢軍隊的對手,摧枯拉朽之下,很快潰不成軍,蜀漢軍隊毫不費力的再次奪回南中。

當時許多叛軍被俘獲,如何處置便成了一個問題。
在歷史上,不論是西漢還是東漢,抓到叛軍後無一例外的全都直接處死。但是,諸葛亮卻沒這麼做,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自知哪怕殺絕叛軍,可殺不絕人心。如若,真要征服南中,必須要南中各個民族從心裏認可蜀漢。於是,諸葛亮便想到一計,以軟硬皆施的辦法來弱化南中人民的抵抗心理,進而獲得他們的認同。
這在諸葛亮看來,纔是長久之計。
很快,具體實施方法便出來了,先是派兵出擊,以雷霆之勢滅掉當地幾個爲害一方的勢力,而後對一些抵抗的少數民族,採取“勸降”、“慎殺”的政策。比如說,當地有個叫孟獲的土紳勢力,三番五次打上門來。可是,他哪裏是蜀軍的對手,每次對陣都會被蜀軍擒獲。

但是,諸葛亮善於攻心,自知此人並無大惡,殺掉只會引起當地少數民族激憤,因此每次抓獲都直接將其放掉。而這孟獲也是執着,先後七次對戰,次次戰敗,皆被蜀軍放回。最後孟獲終於被諸葛亮這種胸懷所感動,歸附蜀軍。收服孟獲後,諸葛亮的攻心策略並無停止。
蜀軍佔領南中後,掘棄了以往譴官統治、駐兵留守的慣例,反而在南中不留一兵一卒,將南中的管轄權交給本地勢力來搭理,並且,官方都是由當地人掛職。這一先明創舉徹底消除了南中人民的排外心理,同時對蜀漢好感度大增。
諸葛亮還積極將漢族先進的文化與技術傳播到當地,大大提高了南中人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友誼。通過一系列政策傾斜,南中徹底認同了蜀漢。自此之後,在這裏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在多年以後,諸葛亮在南中地區心懷黎民的事例仍然廣爲流傳,甚至被完全神化。

在東晉時期,諸葛亮就是南中人民心裏的神,百姓經過武侯祠時,都會心生敬畏,俯首禱告。哪怕到了今天,諸葛亮的個人魅力仍然沒有消退,在中國各個少數民族中,諸葛亮仍然擁有很高的地位。
在傣族的傳說中,諸葛亮曾教他們如何建竹樓。在基諾族的傳說裏,他們常說祖先便是出身於諸葛亮的部隊,並以此爲傲。在傈僳族的傳說裏,諸葛亮就是他們的神、他們的天,是懲治邪惡之神。在苗族的傳說中,是諸葛亮教會了他們織布耕田,甚是還有製作皮鼓。在景頗人的傳說中,他們就是諸葛亮的後人,每次祭祖,首先就要拜諸葛亮。在他們族內,諸葛亮被稱爲“諸葛阿公”... ...
像以上的例子多不勝數,幾乎每個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曾經都受到諸葛亮恩惠,也正是因爲此,南中人民才更加齊心與蜀漢站在一起,哪怕是之後朝代更迭,他們仍舊沒有忘記諸葛亮曾經的教導。近代時期,英國人通過緬甸入侵雲南地區,遭到了當地少數民族的英勇抗擊。

洋人便問這些拿着低劣武器的少數民族:爲什麼要打我們?當時少數民族的兄弟說:諸葛阿公跟我們交待過,要守好漢朝的南大門,不能讓外敵進入。可見,時隔數千年,南中地區的人民仍舊沒有忘記諸葛亮當年的囑託,這便是諸葛亮的神奇之處。
既安撫了南中人民,又幫助當地改善生活條件,這種大功德使南中人民千年未忘,這正是體現了諸葛亮目光長遠、玄妙入神。而反觀司馬懿處置同類事件,則顯得莽撞了許多。
公元237年,原魏朝官員公孫淵領兵叛亂,自稱爲燕王,定都襄平。在其剛建都一年,魏朝便派出大軍討伐,領軍者正是司馬懿。此次行軍路線需要經過遼東地區,而遼東卻又被公孫家族的勢力所控制,司馬懿如果過去,難免少不了與此地軍閥對戰。

這些軍閥雖然數量比不上司馬懿的軍隊,但論戰力卻是絲毫不弱,曾相繼征服周邊蠻族。當時有個國家高句麗想攻佔遼東地區,遭到了公孫氏軍閥勢力的強勢抵抗。高句麗作爲堂堂一國,剛開始不把這種“山大王”軍隊放在眼裏,哪知雙方一交戰,高句麗迅速潰敗,最後,差點連國家都被奪去。
顯然,由於對公孫氏軍閥勢力的輕視,高句麗不僅沒有得到任何便宜,反而險些釀成大錯。這一戰,令高句麗在周圍各國中,丟盡了顏面。對此,他們對公孫氏軍閥真的是恨之入骨,奈何實力懸殊,高句麗有心報仇沒膽出兵。
許是天可憐見,讓高句麗碰到了司馬懿。

當時爲了快速拿下遼東地區,司馬懿派人聯繫了高句麗想合作剿滅公孫氏家族。高句麗聽了自然欣喜答應,這可是一雪前恥的機會,而且,還是與驍勇善戰的魏朝大軍聯合,任那公孫家族九條命都不夠死的。
當即雙方一拍即可,採用閃電戰,出站數萬騎兵由司馬懿親自率領,直搗公孫淵老窩。
當時公孫氏軍閥勢力根本沒有想到會有人敢直入虎穴,倉促迎戰之下,很快大敗。隨後,司馬懿殺了公孫淵,摧毀了公孫家族。
佔領整個遼東地區後,司馬懿犯下了此生難以抹去的罪行,對整個地區進行大規模屠殺,死在他手上的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高達七千多人,事後將屍體高鑄城樓,以示威嚴。司馬懿本事出身士族,理應心懷仁心,實在難以想象其會做出如此獸行。

?

後來,司馬懿覺得遼東地區過於偏於,不利用管理,便把當地的所有漢人都帶到了內地生活。這直接削弱了漢族對遼東地區的控制權。
很快,周圍外族趁虛而入,如潮水一般攻佔遼東。到了南北朝,整個遼東已經被徹底佔領,爲了收復這裏,隋朝兩任皇帝相繼派兵百萬征討外族,可惜,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隨後,唐朝出現,李世民親自率領唐軍征討,竟然還是失敗。
後來,控制遼東地區的高句麗發生內亂,唐高宗果斷出擊,將其剿滅,重新奪回遼東。儘管唐朝奪回了遼東,但是,對於此地的控制仍然很弱,周圍的無數蠻族常常到遼東地區挑釁掠殺。

唐朝覆滅後,遼東再次失守,被契丹、女真等族瓜分,長達六百年脫離漢族統治。這種後果司馬懿難辭其咎,他起了個壞頭,勾結蠻族絞殺同族。西晉時期,正值八王之亂,司馬家族的諸侯王再次勾結匈奴、鮮卑等族,對內地百姓進行屠殺搶奪,這便是後來的五胡亂華,慘烈程度,不忍言出。
同樣時期的人物,同樣的善用權謀,可一個是使民族受益,疆域穩固。另一個卻是殘殺同胞、導致賊寇橫行。高下立判,諸葛亮的境界遠非司馬懿能比。
參考資料:
『《三國志》、《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諸葛亮的治國之道》、網絡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