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皇后助武則天重回後宮的結局,便是唐高宗李治重獲皇權,武則天取代了自己的後位,以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集團大廈倒塌,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士族勢力完敗給了徐敬宗、李義府等庶族勢力。這場鬥爭的開端或起源,竟是王皇后當初建議將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宮中的舉動,試想如果沒有王皇后主動提出,李治要將武則天帶回宮中,絕非易事,李治想要重獲皇權,庶族勢力想要替代士族勢力,關隴集團從此消亡,皆爲未知之數。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廢掉皇后王氏,立武昭儀爲皇后,史稱“廢王立武”。“廢王立武”表面上是一個一般性的皇后廢立問題,實際上是關隴集團與皇權之間的對抗,也是士族勢力與庶族勢力之間的博弈。

令人驚訝的是,這場對抗和鬥爭的源頭,竟是王皇后爲了在宮中與蕭淑妃的爭鬥中多一個籌碼,極力攛掇李治將武則天“引內後宮”,以達到“以撓妃寵”的目的,從而坐穩皇后寶座。然而,再次入宮的武則天已不像太宗在世時任人擺佈的玩偶,歸來已是伺機爆發的猛虎。

軒羲配圖:王皇后畫像

王皇后助武則天重回後宮的結局,便是唐高宗李治重獲皇權,武則天取代了自己的後位,以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集團大廈倒塌,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士族勢力完敗給了徐敬宗、李義府等庶族勢力。

像“蝴蝶效應”所述,王皇后最初的私心舉動,如蝴蝶煽動翅膀一般,卻引起了關隴集團消亡、士族沒落的大變動。


王皇后與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就是指生活在關中和隴西一帶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門閥士族集團。關隴集團的演變是從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的北魏“六鎮”,到“八柱國十二將軍”,即以二十個家族爲首的集團。

“八柱國”有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其中,李虎就是李淵的祖父,李弼就是李密的曾祖父,獨孤信就是楊堅的岳父,李淵的外祖父。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十二將軍”,其中楊忠就是隋文帝楊堅之父,當時歸獨孤信統領。

軒羲配圖:八柱國十二將軍圖

隨着歷史的推移,通過高官厚祿加姻親關係,關隴集團由分散的家族逐漸結爲一體。很長一段時間,皇權面對關隴集團都是孱弱的表現,因爲皇權從一開始就是由關隴集團“推選”的,不具有獨立性,且對關隴集團有很強的依賴性。

隨着關隴集團的第一代先輩離世,後續的家族子弟分化嚴重,加上隋唐兩朝深知關隴集團的實力,通過改革軍制、官制,實行科舉制,遷都洛陽,扶植南方士族集團,扶植山東士族等舉措打壓,很多逐步淡出主流政治圈。

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長孫無忌已成爲關隴集團的首領,雖然關隴集團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身爲顧命大臣的長孫無忌、褚遂良依然手握重權,不僅負責管理朝廷的各方面事宜,後宮的事情他也干預,皇帝時常要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軒羲配圖:長孫無忌畫像

王皇后出身於關隴集團中的太原王氏,北朝名門之後,她的祖父王思政,在西魏擔任過尚書左僕射,到了父親王仁祐,只是在貞觀年間擔任過羅山縣令。只因出身名門望族,即使父親官位低,但家族勢力依然不可小覷。加之,王皇后與唐朝皇室系舊親,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是王皇后的叔祖母,朝中勢力可見一斑。

鑑於父母兩族都是唐朝皇室的姻親的王皇后,憑着顯赫身世,俊美出衆的樣貌,在同安公主的撮合下,成了晉王李治的王妃。太宗駕崩李治繼位後,於永徽元年,被冊封爲皇后,父親王仁祐得封魏國公,更加顯赫。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公主以後有美色,言於太宗,遂納爲晉王妃。

李治即位後,王皇后逐步成爲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集團的推崇者,一時間,長孫無忌把持朝廷,王皇后把持後宮,關隴集團掌控全局的局面出現。


關隴集團與皇權之爭

唐高宗李治爲太宗第九子,按照古代社會立嫡立長的傳統,太子之位與他本無緣,但因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獲罪罷黜,太子之位才落到他的身上。

其實關於李治是否適合當太子乃至皇帝一直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仁慈孝順是李治的標籤,也是這個優點,讓太宗覺得李治對父母孝順也會對兄弟仁慈,加上爲身份擺在那裏,所以在李承乾、李泰之後被立。然而,李治有一致命弱點,便是柔弱,關於李治的柔弱古往今來多有提及,連太宗都認爲李治優柔寡斷,擔心很難守得住江山,作爲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擔當起了保駕護航的重任,最終將李治帶上了皇座。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廢,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爲皇太子。

軒羲配圖:青年李治

可以說,唐高宗李治能夠成功上位,依靠的正是來自長孫無忌的一力扶持。長孫無忌有此力道不僅僅是因爲他是長孫皇后的哥哥,主要是長孫家族是北魏拓跋皇族的旁支,尊貴不在李氏之下,功勞卓著的長孫無忌更是關隴集團的“龍首”。換言之,李治能在儲君之爭勝出,長孫無忌對太宗的決策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都是關隴集團的勢力體現。

深知自己皇位的來由的李治,對於舅舅長孫無忌投桃報李,晉封其爲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三省六部中的三個省,都是長孫無忌說了算,地位之顯赫,已非位極人臣可言。

除了加官進爵外,李治還將衡山公主嫁入長孫家,親上加親。爲了進一步表示對舅舅的絕對信任,李治在未經調查的情況下,將告發長孫無忌謀反的洛陽人李弘泰處斬。長孫無忌也爲了讓知恩圖報的外甥坐穩帝位,以永徽三年的高陽公主謀反案爲導火索,半公半私地送吳王李恪、荊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去見了父親李世民,至此李治皇位板上釘釘。

“蜜月期”雖快樂卻異常短暫,親臨政事的李治發現,自己處處受制於人,事事都得舅舅長孫無忌說了算。朝堂之上,所謂的臣子都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凡事唯長孫無忌馬首是瞻,鬱悶至極。

回到後宮,本來想向皇后傾訴一番,吐吐苦水的,結果王皇后和長孫無忌帶領的關隴集團一個鼻孔出氣。李治心中的鬱悶、苦悶、無助,竟然無處安放,時不時地想起了曾經與自己惺惺相惜的“武才人”。

關隴集團這一軍閥集團,從南北朝到隋唐,從楊堅到李淵,從唐太宗到唐高宗,都顯示出強大的威力,對於扶持誰上位,支持誰改命,都是輕而易舉的。然而,隨着隋唐政策的實施,扶持了其它的士族勢力,提攜庶族新貴,關隴集團的勢力不斷削弱。

軒羲配圖:唐高宗李治

因爲以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集團,嚴重威脅到李治君主權威,同銳意進取的年青皇帝李治之間,發生了尖銳的衝突。在李治心中,漸漸埋下了必須除去長孫無忌等關隴集團的決心,但囿於優柔寡斷的性格,李治便從後宮下手,培植一個後宮強援,王皇后和蕭淑妃都在名單之外,希望便寄託在堅忍不拔的“武才人”身上。

李治借唐太宗的週年祭,在感業寺中與“武才人”相逢,見到朝思暮想的武則天后,兩人如久旱逢甘霖,乾材遇烈火,李治用實際行動向武則天傾訴了心中的苦悶,歷經磨難的武則天則用女人的溫柔安慰了李治。

李治本來想自己說出接武則天回宮的想法,結果因沒有子嗣的王皇后爲了打敗宿敵蕭淑妃,便主動向李治提出將武則天納入宮中的建議,李治求之不得,聽後暗喜,當時就答應了。然而,王皇后沒有預料到,她的這個舉動,竟成了李治重獲皇權、關隴集團走向消亡的開端。


士族勢力與庶族勢力的博弈

士族或稱世族,起源於東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朝中選臣子都以舉孝廉,不搞科舉制,所以形成了世世代代都是貴族的一羣人,這羣人高傲無比,有時連皇帝都不放在眼中,皇帝要和他們聯姻都會被拒絕。

庶族是與士族相對應的概念,一般來說,庶族並非平民,正如“寒門”並非“窮門”一樣。士族與庶族的區別主要看是否幾代仕宦,即使父輩官位再高,祖上不是高官顯貴,也不屬於士族出身。總而言之,從出身就決定是士族還是庶族,與後天的努力毫不相關。

軒羲配圖:盛世長安

唐朝在繼續使用隋朝提出的科舉選拔人才後,一大波有能力沒背景的寒門仕子通過考試,進入了廟堂,參與國政,成爲了棟樑。還有一些雖是士族,卻並非權力集中的關隴集團,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纔能有所作爲。如高宗繼位時的禮部尚書許敬宗、遷中書舍人李義府、中書舍人王德儉、鶩州刺史崔義玄等,然而這些人,並未處於權力中心,稱之爲“庶族勢力”,他們的共同特徵便是懷才不遇,在官僚隊伍中級別比較低,最高的也就許敬宗,官至三品,沒有機會大顯身手。

“士族勢力”,顯而易見,主要以關隴集團爲基礎的舊時“名門望族”爲主,如位極人臣的長孫無忌,家世顯赫、學識淵博的諸遂良,與李唐皇室及長孫無忌有姻親關係的韓璦等。這些人總體上出身貴族,他們以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集團爲主,除此外,諸遂良在太宗時期就和長孫無忌穿一個褲子了,又同爲顧命大臣,韓璦與長孫無忌的關係也一目瞭然。

其實除了明顯的站隊外,“庶族勢力”還有一股勢力在整個鬥爭中先是“坐山觀虎鬥”,後來暗中支持皇帝,和許敬宗等“庶族勢力”合二爲一。這股勢力以李勣、王志寧爲主,其中李勣被封英國公,入凌煙閣,出將入相,手握兵權,是軍界的代表,卻因出身庶族,也被貶過官;王志寧家族衰微,雖爲太子少師、燕國公,但因李承乾案差點受到牽連,所以這些人都是明哲保身,做事低調,處事圓滑,不輕易表態的架勢。不過這股力量在最終的角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廢王立武”,關隴集團與皇權,士族勢力與庶族勢力的終極較量

永徽五年,李治第六子,武則天次子李賢在前往昭陵途中出生。比起被厭惡又無子嗣的王皇后和恃寵而驕的蕭淑妃,李治已經下定決定立武則天爲後,以替代關隴集團“門面”王皇后。

爲了達到目的,高宗和武則天二人,一方面通過收買皇后身邊的宮女侍從以收集其黑材料,另一方面編寫《內訓》以給武則天貼金,後來李治還主動向長孫無忌示好,封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爲散朝大夫,又孝敬了舅舅十車珠寶,然而老謀深算的長孫無忌並不領情,面對李治提議用武昭儀替代王皇后時,便打起了哈哈。

軒羲配圖:武則天畫像

皇帝作爲領導,竟然要向下屬行賄,還不給辦事,高宗的內心是崩潰的。想想,既然換皇后暫時不行,退而求其次新設一個職位,宸妃,由武則天擔任。可連這麼個要求,也被同爲“士族勢力”的韓璦、來濟以無此先例、於禮不合給否了。

關隴集團和士族勢力,寸步不讓的姿態觸及了唐高宗李治的逆鱗。永徽六年,武則天告發皇后與其母魏國夫人柳氏在宮中行厭勝之術(俗稱扎小人)詛咒皇帝。以此爲由,皇后的舅父,中書令柳奭被貶爲榮州刺史。

後又由“庶族勢力”中的李義府,向李治呈上一份奏疏,觀點就一條:請立武昭儀爲皇后!李義府的奏疏可謂是雪中送炭,直接暖了李治和武則天的心。李義府之所以上這份奏疏,除了本身屬於“庶族勢力”外,還因爲他得罪了長孫大人,將被髮配到壁州任司馬。而李義府也確實賭贏了,第二天,就被提拔爲中書侍郎。

有了這個榜樣,“庶族勢力”心中就有了底氣,既然皇帝能爲自己撐腰,何不來個翻江倒海,推倒重來。於是“庶族勢力”正式向以關隴集團爲主的“士族勢力”攤牌,展現廢王立武的堅定決心。

永徽六年,九月,幾次朝會,李治提出,因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要立武昭儀爲皇后的議題都被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給反駁了,他們的王牌便是先帝,這讓向來“仁孝有名”的李治無所適從。

軒羲配圖:盛世長安

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一個人物的態度出現,李勣。當時李勣手握軍權,有軍權便有話語權,先前說過李勣同爲寒門出身的“庶族勢力”,只因明哲保身,未表明心志。所以李治單獨召見了他,李勣對於被單獨召見並不意外。於是乎,李勣趁機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這句話便堅定了李治的信心,因爲有了軍方的支持,底氣也鼓足了,這次談話也敲響了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集團大廈將傾的號角。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它日,李勣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爲後,遂良固執以爲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

不久,王皇后、蕭淑妃皆被賜死,並被貶爲庶人,家裏的人全部除名,流放到嶺南。七天後,立武昭儀爲皇后的詔書正式下達,“廢王立武”至此結束

軒羲配圖:影視劇中的王皇后

然“廢王立武”之後,便是前太子李忠被賜死,立武則天長子李弘爲太子。皇后、太子的易主讓李治和武則天乘勝追擊,將關隴集團和士族勢力逐步清除。貶褚遂良爲愛州刺史,韓璦爲振州刺史,來濟爲台州刺史,終生不得入朝;長孫無忌被除名流放嶺南後,又逼迫其自裁。至此,一場鬥爭以唐高宗重獲皇權,庶族勢力大獲全勝,關隴集團覆滅,士族勢力沒落而告終。


軒羲說

唐高宗永徽六年發生的“廢王立武”,不僅是簡單的“後位易人”,更重要的是關隴集團與皇權的較量士族勢力與庶族勢力的政治鬥爭,更是唐高宗的政治突圍,武則天的逆天改命

這場鬥爭的開端或起源,竟是王皇后當初建議將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宮中的舉動,試想如果沒有王皇后主動提出,李治要將武則天帶回宮中,絕非易事,李治想要重獲皇權,庶族勢力想要替代士族勢力,關隴集團從此消亡,皆爲未知之數

軒羲配圖:影視劇中王皇后和蕭淑妃

其實“廢王立武”的關鍵人物既非武則天,也非李勣而是決心收回皇權的李治。在王皇后和武則天的抉擇中,他已經決定了選擇武則天,面對權力過大的關隴集團,忍無可忍的李治謀劃了這場鬥爭。而王皇后剛好當了那隻揮動翅膀的蝴蝶。

這場鬥爭最終以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等人的勝利,長孫無忌、諸遂良等被除,關隴集團大廈坍塌、士族勢力沒落而落幕。此後,武則天權勢越來越大,最後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令人唏噓不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