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在前三联中,诗人流露出了一种沦落天涯的凄凉之感,以及对百姓的深深担忧之情。但是我一直觉得杜甫的七律,才是唐朝律诗的巅峰。

晚唐的诗人李商隐有着“七律圣手”之称,他的无题情诗水平之高,后世无人能及。
但是我一直觉得杜甫的七律,才是唐朝律诗的巅峰。
他的一首《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公认的“古今七律第一”。
在《庆余年》里,范闲最初便是凭借着这首律诗,惊艳四座,名扬京城。
而除了《登高》杜甫还写过很多经典的七律,例如《阁夜》

这是杜甫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所写,超然脱俗,入选《唐诗三百首》。
当时的杜甫已经55岁了,年老多病,昔日的故友严武、高适等人相继离世。
失去好友资助的他,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浣花草堂,一路漂泊,一直到了夔州,这才暂时安定下来。
在寓居夔州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歌,几乎占了他所有作品的三分之一,《登高》、《秋兴八首》都是这个时期所作。
虽然都说《登高》是杜诗第一,但是我更喜欢的却是这首《阁夜》。

杜甫的很多诗歌都太过悲伤,“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著酒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当然这是杜诗的特点,很多人就是喜欢他的这种“沉郁顿挫”。
但我总觉得太悲,不忍卒读,而这首《阁夜》则不同,虽然同样是悲伤的基调,但是又隐隐透露出一种超然之意。
这样超然脱俗的杜甫实在是不多见。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首联就点明了时间——暮冬。
随着冬日的到来,白天的光阴一天比一天短暂,寒冷的夜里,霜雪笼罩着整座夔州城。
诗人想来应该是彻夜不成眠,才会看到如此这样凄凉的夜景吧。
这里的“催”字十分值得玩味,不仅突出了暮冬昼短夜长的特点,更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而“天涯”是极其广阔的意象,但是一联想到作者的处境,就再也不觉潇洒了。
每当读到这一句,我总会想起苏轼《临江仙》里的“天涯踏尽红尘”,同样看似很宽广的意境,却隐含着一种说不出的悲伤。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闻。
破晓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他透过窗户,望着远处的三峡,星河的影子在湍急的水流中摇曳不定。
原本“三峡”一句是很壮丽的景色,但是因为前一句悲壮的鼓角声,平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在诗词中,“鼓声”“角声”都是渲染凄凉的气氛,例如秦观的“画角声断谯门”、姜夔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而杜甫这里的“鼓角声”除了渲染气氛,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代指兵戈。
这就为接下来的颈联埋下了伏笔。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写的便是战争的残酷。
荒野的百姓,江上的渔夫,听闻战争的消息,都忍不住痛哭,夜里时常传来悲怆的歌声。
虽然那时候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但是各地的军阀混战却是连年不息。
当时四川的崔旰、郭英乂、杨子琳一直混战,百姓们本就苦不堪言,再加上吐蕃的侵扰,可以说是水深火热。
“几家”“数处”,说明了当时被卷入战争的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很多地方。
而“野哭”、“夷歌”,则是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蜀地人民的悲怆之情,也正突出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句。
原本在前三联中,诗人流露出了一种沦落天涯的凄凉之感,以及对百姓的深深担忧之情。
但是到了最后一联却笔锋一转,他想到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公孙述,最终也都化成了一抔黄土,他的孤独寂寥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种超脱之感油然而生。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这是人尽皆知的,而“跃马”指的是西汉末年的公孙述。
左思在《蜀都赋》中曾言“公孙跃马而称帝”,杜甫想来就是化用这一句了。

全诗虽然不乏悲伤之意,但是诗人却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最后反而看开,有种超然脱俗之感。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甚至有人说它是“千秋律诗的鼻祖”,短短几句,令人叫绝。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