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雨欣侃藍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白居易
白居易向以淺易的詩風爲世人所曉。除了像《琵琶行》《長恨歌》這樣的長篇外,給人們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就是那些通俗易懂而又頗能反映民間疾苦的新樂府詩了。不過,作爲一個在後世影響尚算巨大的詩人,其實,他存世的詩歌類型要比一般人的印象來的豐富得多。其中有一種類型的詩歌,想必讀者們關心得較少,就是他所作的一些文字遊戲詩。比如《寄韜光禪師》“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元從一寺分”的迴環當句對;每句從一個字開始,逐漸遞增,排列起來如寶塔般的《一字至七字詩》(“詩。綺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時。能助歡笑,亦傷別離……”)等等。這些詩篇,也許因其文字遊戲的性質,未編入詩人正集,但卻保留在選集、筆記等其他文獻之中。今人在編白居易詩歌全集之時,又從其他文獻中輯佚出來,以集外拾遺的形式附於卷末,使人能方便地讀到,也有助於更全面地瞭解一個詩人,算是功德一件了。
不過,近閱朱金城先生的《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對其中的一首文字遊戲詩的文字頗有懷疑,即這首《遊紫霄宮》:
水洗塵埃道味嘗,甘於名利兩相忘。
心懷六洞丹霞客,各調三清紫府章。
早裏採蓮歌達旦,一輪明月桂飄香。
日高公子還相覓,見得山中好酒漿。
這是一首藏頭拆字詩。所謂藏頭拆字詩,就是該詩每句的第一個字,都藏於前一句的最後一個字中。比如第二句第一字“甘”,則是第一句末一字“嘗(異體字‘甞’)”的下半部分;第三句第一字,則藏於第二句末字“忘”之中。而全詩的第一字“水”則又是全詩的最後一字“漿”的下半部分。十分巧妙。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載《遊紫霄宮》
不過,我讀了這首詩後,卻是有些懷疑的。因爲其中有些句子的意思,於義未安,甚至有些不可索解。如第三句“各調三清紫府章”,“三清紫府章”當是道教的經文一類,因何會用動詞“調”,又“各調”與前一句“心懷”對仗也頗不工整。又第四句“早裏採蓮歌達旦”,“早裏”一詞,似乎不太常見,若解釋成早上、早晨之意,採蓮人早晨採蓮,晚上還要通宵歌唱,無乃太苦乎?況且,“早裏”也與下句“一輪”不對仗。
抱着這樣的懷疑,我又翻找了謝思煒先生的《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華書局,2006年),其中的外集詩補遺部分也收錄了這首詩歌,但文字全同《白居易集箋校》。再翻檢陳尚君先生《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年),其《續拾》卷二八也收錄了這首詩,詩云:
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載《遊紫霄宮》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載《遊紫霄宮》
心懷六洞丹霞客,各誦三清紫府章。
前二本中第四句“各調”,《全唐詩補編》作“各誦”。這解開了我的一個疑問:顯然,“調”字應是“誦”字的排版之誤。不過,《全唐詩補編》卻並不能解釋我其他的兩個問題,第一,“各誦”與“心懷”依然不對仗;第二,“早裏”,除了與“一輪”不對仗外,語詞頗有生造之嫌,意思也有些問題。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遇到難題時,請教朋友不失爲一個好方法。於是便將自己的疑問請教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看了,倒是不以爲然:各個權威版本的記載都一樣,顯然不是文字出了問題。想必是白居易爲詩率意,又是此等文字遊戲,寫得不工整、不嚴謹,也是可能的嘛!
朋友的解釋卻並不能讓我信服。其實,要找到整理本文獻問題的最直接方法,莫過於回溯底本。《白居易集箋校》《白居易詩集校注》《全唐詩補編》都是十分嚴謹的古籍整理著作,也都在詩下記載了本詩的出處。翻檢各本,可知此詩乃出自宋人桑世昌《迴文類聚》。該書共四卷,《四庫全書》收入。除了四庫本外,今存較早的刻本乃明萬曆刻本,此本較易得見,翻檢之下,所疑遂渙然冰釋。
原來,這首拆字藏頭詩是以迴文的形式出現的。在刻本中,文字圍成一圈,而詩歌每一句的首字都隱去不出現,即所謂“藏頭”。整理本文獻自然不能保持這種形態,須將首字補上,成爲一首“正常”的詩。所以,整理本中的“水”“甘”“心”“各”“早”“一”“日”“見”八字,在刻本文獻中都是沒有的,都是到前句末一字的“漿”“嘗(甞)”“忘”“客”“章”“旦”“香”“覓”中,拆出該字的下半偏旁補上。那第三句末的“客”字,固然可以拆寶蓋頭下面的“各”字,但也可以拆最底下的“口”字;第四句末的“章”字,固然按現代人的認識,拆字是“立早”二字,取“早”字;但古人本就認爲“章”字“從音從十”那是否應該拆成“音十”,取那個“十”字更合理呢?
明萬曆刻本《迴文類聚》卷二所引《遊紫霄宮》
所以,倘若要將刻本文獻的“迴文藏頭拆字”體,還原成一首正常的詩的話,似乎如此拆字,更爲合理:
心懷六洞丹霞客,口誦三清紫府章。
十里採蓮歌達旦,一輪明月桂飄香。
如此“心懷”對“口誦”、“十里”對“一輪”顯然更爲工整,而“十里”也較“早裏”來的更文從字順了。原來,我朋友從這首詩中得出的白居易作詩不嚴謹、不工整的結論,全屬誤會,而這種誤會,則是來自於文獻上的差誤。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典型的文獻整理的差誤,甚至不能算是差誤,頂多算是一個“誤會”。因爲嚴格來說,整理本與底本的文字沒有不同(除了那個排誤的“調”字),也無標點上的問題,亦無別本校改,一切都十分符合古籍整理的規範。但卻因爲疏於思考古人文字遊戲的法則,又確實是導致了這麼一個小小的差錯。所以,我們常說,古籍整理是一件十分考驗功力的事情,因爲它除了要求整理者掌握閱讀古書的能力以及古籍整理的基本原則外,對古代任何的文化常識都應該有所知曉,整理時這些知識冷不丁地就會來考驗一下你,即使詩賦小道,也是應該究心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