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個人就是蘇秦。”蘇秦是個什麼人呢除了桀、紂時代外,大概歷史當中宋國的唐鞅可以有一比,宋之唐鞅,齊之蘇秦,天下其無可亡矣。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生於戰國時期的蘇秦,憑着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於諸侯之間,從出身卑微的一介寒士成爲身掛五國相印的顯赫人物。他說服五國聯合對抗秦國,以一己之力促成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國際大聯盟,他卓爾不凡的政治才能受到了一代一代文人志士的敬仰,被譽爲縱橫家的鼻祖。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經天緯地的謀略家,最終卻沒能擺脫悲劇的命運,他被處以極刑,車裂而死。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蘇秦落得如此下場他的死究竟是不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公元前284年,在齊國國都臨淄的上空,有一羣大雁結隊北歸。北歸的大雁紛紛俯視着臨淄城的一個集市,不斷地發出陣陣的哀鳴!
大雁陣陣的哀鳴似乎預示着一個不祥的兆頭!
臨淄城的一個集市上人頭攢動。人們紛紛來到這裏,是想目睹一個殘酷的死亡儀式的舉行。這個殘酷的死亡儀式就是車裂。
那麼,到底是誰的命運如此不濟,竟然要被五馬分身呢
這個人就是蘇秦!
蘇秦被執行最殘酷的刑罰。這時,蘇秦抬眼望斷天空,悵惘滿懷;面朝北方的燕國,悲壯滿懷;車裂分身,血噴如柱,鮮紅盡染集市街頭。
(二)
歷史的天空在公元前284年初形成了一道奇觀:由五國伐秦演變成五國伐齊。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組成的多國部隊一起浩浩蕩蕩殺向齊國。五國伐齊,已成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面對這樣的局面,齊王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大好江山的失去,原來都是因爲進攻宋國惹的禍害。
那麼,是誰鼓動我進攻宋國呢
第一,齊國進攻了宋國,激化了秦國與齊國的矛盾:一方面,宋國是秦國的老弟,當大哥的自然要爲它出氣;另一方面,齊國進攻宋國也給秦國進攻齊國提供了一個藉口。那麼,秦國與齊國之間的惡,是誰造成的呢當然是蘇秦一手促成的。正像有人所言,蘇秦先是通過促成以齊爲首的五國合縱攻秦,“離”了齊秦之交,又創造外部環境讓齊國從容滅宋,從而激化了一直不讓齊國滅宋而把宋當作自己小弟的秦國與齊國之間的矛盾。
第二,齊國進攻了宋國,激化了秦國與趙國、魏國的矛盾:本來,齊國忽悠趙國聯合進攻秦國,但是,當趙國、魏國與秦國對抗時,齊國卻利用趙國、魏國對秦國的牽制,進攻宋國爲自己撈好處。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引起了趙國、魏國的強烈反感。
第三,齊國進攻了宋國,讓燕國能夠聯合五國一起進攻齊國。
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爲進攻宋國惹的禍!
那麼,又是誰處心積慮地慫恿齊王進攻宋國呢
當然就是蘇秦了。
蘇秦——萬惡之源!
(三)
蘇秦的一生,是間諜的一生,是陰謀的一生。雖然榮極一時,卻終究難逃被五馬分屍的命運。究竟該如何評價蘇秦複雜、離奇的一生,這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爭相討論的話題。
那麼,史書中對於蘇秦都有哪些評價其中又有怎樣的爭論和衝突呢
故事發展到這裏,需要對蘇秦進行一個總的評價了。
關於人的評價,基本有三種情形:
人沒有死,已經蓋棺定論;
人死後蓋棺定論;
人死後永遠無法蓋棺定論。
對蘇秦的評價非常複雜。
原因在於三方面。
(1)時代背景複雜。
一是,戰國是極端的功利化時代。
二是,戰國無義戰。
(2)爭論大。
第一種觀點:《史記》。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爲遊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擅長於權謀機變。而蘇秦承擔着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蹟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似的事蹟,都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民間,卻能聯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歷,按着正確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
第二種觀點:《呂氏春秋·知度篇》。
“桀用羊辛,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蘇秦是個什麼人呢除了桀、紂時代外,大概歷史當中宋國的唐鞅可以有一比,宋之唐鞅,齊之蘇秦,天下其無可亡矣。什麼意思呢原來宋國用了一個人,唐鞅,宋國完蛋了。齊國用了一個蘇秦,齊國也完蛋了。殃國殃民之人就是你蘇秦。這是小人說。
第三種觀點:《荀子·臣道》。
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巧佞便說,善取寵乎上。”這個巧佞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花言巧語,取悅人、騙人,不說真話,口是心非,完全屬於江湖騙子。
第四種觀點:劉向《戰國策書錄》:張儀、蘇秦“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劉向的《戰國策書錄》對蘇秦的評價很高,當然他是把他和張儀一起評價的,張儀、蘇秦什麼人呢這個人分量重,能量大,到了什麼程度,“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這個人在這個國家了,這個國家的地位就非常顯赫,非常重要,不在了,這個國家當然無足輕重。證明這個人的能量和影響力非常大。這個可以理解爲大人說、英雄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