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既是一種醉人的嗅覺享受,也是一種令人嚮往的高尚境界。翻閱古代典籍與“香”有關的記載,無不充斥着溢美之詞。桂子飄香、香草美人、國色天香,彷彿透過文字就可以,聞到沁人心脾的香氣。

唐代有一位屢試不第的文人,在心灰意冷之際,寫下了一首霸氣十足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種香氣雖然隱藏着刀光劍影,但依然可以表達出“香”,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關於“香”的史料記載,不僅屢見於各種史料中,而且從“香”誕生那一刻,就逐漸萌生了古代人推崇的“香文化”。從大方向上來講,“香”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可以點燃的供香與薰香,另一類則是大家熟知的香料。

如果深挖“香文化”的歷史,至少被追溯至上古神農氏時期。相傳神農氏在採集植物時,發現了一種味道奇香的香草。這種香草不僅可以驅疫避穢,而且將其放在臥室中,還可以散發出迷人的香氣。實際上當時社會中的女性,已經開始用香草薰香身體。

隨着制香、調香、薰香技術,逐漸向成熟化和產業化發展,到了唐朝時期,薰香已經成爲了貴族階級女性的一種時尚象徵。

筆者認爲,唐朝既是調香技術的高峯期,同時也是“香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

唐朝女性的時尚標誌,調香、薰香風靡一時

“香”是以天然植物爲原料,通過直接使用或人工調製,而形成的一種香料。據史料記載,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已經對發現了植物香氣,並且開始對植物香氣引起高度重視,這其實也是“香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但可以負責任的說香料,最開始只是被人們當做藥品和食物。因爲很多自帶天然芳香的植物,不僅可以起到清心明目的作用,而且還能有效驅除身體異味。筆者認爲當人們走入曠野,並聞到百花盛開的芳香時,一定會感受到由香氣帶來的美感。

一、香料認知,源於祭祀

事實上古代人對香料的理解,其實也源於原始的自然存在。當他們對風雨雷電不知所措時,就會認爲這是老天爺發怒,所以就會用花朵、果子等,可以散發香氣的植物祭祀天神。筆者認爲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料其實是古老的獻祭物品。

生活在遠古時期的古代先民,把這些含有芳香物質的香草,當做祭品去祭祀天地和祖先。同時,也會將其運用到喪葬儀式。事實上將香料當做清淨身心之物,最早的歷史應該起源於夏商周。人們將具有芳香之氣的植物,比如香草、花朵等碾碎,然後放置於容器中擺放於房間中。

多種多樣的香氣縈繞於房間內,不僅可以讓人們的心情更加舒暢,而且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禮儀。王公貴族必須要沐浴薰香,才能朝見無比尊貴的天子。貴族女性開始對薰香產生極爲濃郁的興趣,其實也是在久遠的商周時期。

二、應用於飲食、裝飾、美容

1.殷商脂粉,用於美容

現代社會依然有聞香識女人的習俗,也就是說女性依然對香氣情有獨鍾,噴灑香水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滿身香氣的女性,從身邊掠過之時,雖然身影已經走遠,但是她留下的香氣卻歷久彌新。

早在殷商時期,香料就被廣泛引用,“紂燒鉛錫作粉”的說法,也可以證實香料在當時的重要性。這句話說的是在殷商時期,紂王曾命人以鉛、錫,以及香料製作脂粉。可見脂粉一類的化妝品,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誕生。

脂粉中的香氣源自花瓣,貴族女性將脂粉塗抹於面部,就可以留下持久的香味。可以說殷商時期的香料或脂粉,雖然只是脂粉的萌芽時期,但是卻可以證明香料誕生歷史。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女性,用含有香味的脂粉美容,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2.薰香爐誕生,“香文化”開始完善

關於香料的裝飾性作用,其實應該理解爲“薰香”。據史料記載,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由青銅製造的薰香爐。筆者認爲這也是先秦時期,第一次出現關於薰香爐的記載。但不可否認的是,西周的薰香文化,其實也屬於祭祀領域,

人們爲了祭祀天地、祖先等,以燻燒香品的方式表達敬意。但筆者認爲薰香爐除了祭祀作用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裝飾。這種感覺類似於現代人,喜歡將花瓶等物品擺在屋子中一樣。但由於薰香爐中的“焚香”,可以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所以要從這一點來看薰香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3.香料入菜,添香增色

筆者認爲“香料”應用於飲食,主要起源於食用綠色植物。實際上香料入菜並非偶然,人們在採摘野菜、野果的時候,發現將蘊含香味的植物,直接放入菜品中味道會更好。這主要是因爲香料入菜之後,不僅可以起到調味、增色的作用,而且還能讓菜品具有自然香氣。

雖然一開始香料入菜,只流行於宮廷廚房中。後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這種烹飪方法的重要性,所以纔會逐漸用於飲食,並被大範圍推廣和利用。現代社會中香料入菜,早已經成爲了一種固定的飲食文化,這其實也是“香文化”的延續。

三、漢朝香料,中西合璧

漢朝作爲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王朝,不僅擁有廣闊的疆域面積,而且在經濟文化方面也十分突出。尤其是漢朝初建之後的極爲統治者,積極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使得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出現轉機。所以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開始逐漸提升並達到了一定高度。

據史料記載,漢朝宮廷內對香料的使用,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爲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朝中大臣,都沿襲了西周時期的沐浴薰香習俗。一時間由宮廷到市井,幾乎都充斥着迷人的香氣。筆者認爲這其實爲後續朝代,能夠繼承和創新“香文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在張騫和班固通西域的影響下,西域各國的香料開始傳入漢朝。但因爲漢朝宮廷內的樸素作風,很多比較名貴的外來香料,一般都不會被輕易使用。實際上漢朝之後由西域向境內,不斷流傳的香料越來越多。而且很多具有特別香味的香料,也開始在我國境內逐漸流行。

筆者認爲,古代人對“香”的熱愛,可以說體現在了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無論是飲食、美容、沐浴,還是室內薰香或祭祀等,離不開極具香味的各種香料。這其實也是我國“香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唐朝時尚女性的最愛“調香”

1.調香技藝,時尚象徵

所謂“調香”,就是用各種香料,調製而成的人工合成薰香。可以說在古代薰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文化象徵。貴族階級、文人墨客、時尚女性等,都是薰香的主要推崇人羣。薰香的種類可以用琳琅滿目來形容,既有可以用來沐浴的薰香,同時也有用來佩戴,或者放入香爐中焚香的薰香。

唐朝時期,香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幾乎達到了人人佩戴薰香,以及家家戶戶焚香的地步。尤其是當時社會的貴族女性,更是對調製薰香愛不釋手。正所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調香”在當時也是一種非常時尚的活動。

實際上“調香”是調香術的簡稱,人們將各種香料按照一定比例,調配成具有持久方向的香料。唐朝女性的“調香”行爲,不僅是一種追趕時尚的潮流,同時也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藝術行爲。

2.調香過程,芳香四溢

由於當時社會採摘天然香草,或芳香濃郁的花瓣特別輕鬆。唐代女性在香文化的吸引下,開始用這些天然香料調製薰香。雖然按照現代人的看法,由於花瓣過於單一,所以香氣也會很單調。但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女性,已經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她們利用較爲成熟的“調香”技術,將各式各樣的香草和花瓣,放在容器中經過碾壓成爲泥狀物。然後再將這種天然的香料,按照一定比例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發酵,最終就會變成固體狀的薰香。

筆者認爲經過調配而成的香料,不僅完全符合唐代人的審美,同時也爲女性羣體的愛美意識,提供了天然的化妝品。雖然薰香無法塗抹在皮膚上,但是卻可以裝入香囊,直接佩戴在身上就可以散發香氣。

據史料記載,唐代女性調香技藝,對宋朝時期的薰香文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創作過一首《洛陽女兒行》。在這首詩中不僅描繪出了,唐朝女性的溫婉之美,同時也着重介紹了這位美人的香氣。

3.詩歌中的薰香,寶馬香車中的美人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薰香坐”。筆者認爲這四句詩歌中,所表達的“女人香”,不僅是洛陽女兒天生麗質的體香和獨特的韻味,而是一種經過薰香妝點之後的女人味。

唐代女性調香技術十分精湛,她們調製出來的薰香,不僅可以持續散發香氣,而且在形態上也表現出了唐朝特色。香膏、塗香、香湯、香囊、香枕等,都是唐朝女性最愛的薰香之物。這些足以令環境、自身香氣四溢的薰香,都是唐代女性最拿手的調香所制。

筆者認爲唐朝作爲古代歷史中,最值得後人推崇的盛世王朝,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做出了,足以令世人爲之仰慕的成就。就算是在“調香”方面,也絕對不落後於任何一個朝代不。而且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代女性的“調香術”,還是後世女性的時尚源頭。

結 語

唐朝時期由於社會思想較爲開放,所以女性的家庭地位得以提升。有人說一旦讓女性掌握話語權,這個世界都會充滿着溫柔與美麗。尤其是追趕時尚潮流的唐代女性,更是以“調香”證實了女性的美,不僅可以婀娜多姿也可以芳香四溢。

《香料與中國古代飲食》

《唐代的焚香之俗與薰香器》

《中國古代香料史話禮儀之邦,香韻流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