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綜藝”的時代,“演技類”綜藝的霸屏來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019年綜藝大盤進入不冷不熱的溫吞局勢,綜藝節目的火熱大部分限定於圈層之間。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興起的“演技大賞”蔚然成風

。流量退潮之後,“演技”成爲輿論場的關鍵詞,粉絲與觀衆共同參與到這場自發組織的“演技品賞大賽”裏。“眼神殺”“炸裂式演技”“演技高光”等等內容片段被截成一個個視頻與動圖,成爲社交網絡又一股娛樂力量。

綜藝市場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話題,

觀衆對於好演員的渴望催生着一批演技類綜藝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從《演員的誕生》到《演員請就位》,好演員的標準成爲一個嚴肅的討論命題。

如果說《演員的誕生》是將鎂光燈投射到那些沒有流量但本職能力強的演員身上;今年播出的這三檔演技類綜藝野心則更爲廣闊,不管形式賽制與嘉賓陣容如何變化,它們都旨在從更加行業的角度切入,展現“如何成戲”的過程。


可以窺見的是,

演技類綜藝正在走向專業

。在表演性質的綜藝片段之外,《演員請就位》加入了大量的導演講戲,賽後採訪等內容。舞臺呈現是全影視化,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無剪輯無切割。綜藝效果的保證來自賽制:對抗賽不止演員本人,導演也需要挑選團隊。從選角到最終成戲,一條更爲深入的生產鏈條被呈現出來。

演技類綜藝重新賦予演員榮光,流量光環之外的業務能力也開始被市場所看重。某種程度上,演員與演技類綜藝互相成就。曝光度增強的同時,還能展現自己的業務水平。對於那些缺乏流量但擁有強大實力的演員,是一次正名的好機會,也是讓市場看到自己的機會。不

過對於市場來說,演技類綜藝的扎堆並不能迅速輸送一批成熟的演員,它的功能在於引導、傳播以及關注。


依靠一兩檔節目是無法解決影視市場的種種痼疾,換而言之,演技類綜藝提供的是行業生態一角的呈現,它引導觀衆去認知影視生產鏈條,導演如何講戲,一部作品背後創作者的審美與偏好在哪裏,演員與導演對話,導演如何掌控一部戲的製作。拋去流量話題度之外,演技類綜藝的大衆化功能在於

“揭祕”

人人爭當演技品賞家的今日,觀點與觀點的碰撞裏,輸送出的是對於“好戲”“好演員”乃至於“好導演”的認知思考。

與導演對話

《演員請就位》將焦點放在了導演身上。在文本轉化成影視語言的過程中,攝像機後面的眼睛至關重要

。相較於去年週一圍、韓雪、藍盈瑩等高光演片段引起的熱議,今年演技類綜藝更像是“導演真人秀”,演員的存在感並不高,諸如#陳凱歌講戲一針見血#、#郭敬明反駁李誠儒#等微博熱搜層出不窮。一方面是因爲中心視角的切換,另一方面則在於賽制的亮點投射自帶流量的導師觀點碰撞。

某種意義上來說,

演技類綜藝帶來的話題貼合整個影視業的行業現狀,從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到寒冬之下偶像演員就業困難,它並非輕鬆娛樂式,演員的被動性、行業寒冬之下的直觀反映都足夠真實

。在《演員請就位》裏,導演與導演之間講戲的區別、風格、審美被一一展現,演員們之間的對抗加深觀衆對於“好演技”的認知。


被稱爲“導演界王語嫣”的郭敬明負責了大部分的碰撞衝突,從趙薇、李少紅甚至陳凱歌,他都直面講出了相悖的觀點。一方面,他的“大衆化視角”提供衝突,製造戲劇性,是難得的綜藝效果。他一次又一次“語不驚人死不休”在傳播效果上是類似於黃曉明在《中餐廳》裏“明言明語”。B站甚至以他的辯論素材製作出了一批諸如《吵架怎麼才能吵贏郭敬明呢?戳穿小四的詭辯套路》《怒斥郭敬明的詭辯之道,解析新明學之

》《模仿郭敬明“四學”詭辯,黃曉明“明學”後繼有人》等等。

另一方面,他與其他導演的交鋒將問題推至臺前:什麼是好演員?什麼是好演技?導演與演員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呈現?要知道中國並不缺少權威的導演,他們深諳“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但在一檔旨在面向大衆的演技類綜藝裏,導演們的理念與思路在速食時代裏,只通過專業性的講戲與指導是無法得到廣泛傳播的。


因此“與導演對話”的機會不僅僅在導演與演員的講戲之中,還在導演陣容上有所體現。新人導演郭敬明,堆砌專業理論的講戲與排練的影視作品之間呈現出矛盾的撕扯,

他的爭鋒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同經驗豐富的專業導演之間的對話。

何謂好導演?

《演員請就位》提供了一個新的討論選題:什麼是好的導演?最後一期終極就位盛典裏,四位導演定製的影視作品終於亮相。趙薇的《哥》講述兄弟情,郭敬明的《AI》是青春混合科幻元素的愛情故事,李少紅的《真相》走懸疑風格,講述24小時內三個男女的審問故事;陳凱歌的《理髮》則是繁華都市裏一個理髮師的小人物註腳。


這種更爲完整的短片區別於以往節目“缺乏前因後果的片段式內容”,

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信息承載適中,也是更能傳遞情緒感動的形式

。作爲從“選角到成片”的最終作品,這四部小型作品也在點評環節遭遇了又一次的交鋒。在郭敬明的《AI》之後,陳凱歌發出疑問:“郭敬明導演選擇的這個AI的故事是有一點科幻的,在題材上有大膽的嘗試與突破,但這種大膽的嘗試需不需要考慮邏輯?”


“電影作品需要邏輯自洽”,陳凱歌講電影的“大不真實小真實”,在貢獻一波輿論熱度的同時,也在持續輸送着關於影視作品的內容討論。

事實上,《演員請就位》的熱度貢獻基本都是導演對於演技和作品觀點的輸送,演員的表現反而被弱化。

李誠儒與郭敬明關於“青春片”的爭議,李成儒對於金靖表演路線的建議……在這些焦點裏,觀衆也在各類的互動裏解讀好導演的定義。

演員牛駿峯曾在鏡頭直言“陳凱歌導演,我認爲是中國最會調教演員的導演。”事實上,輿情顯示也有許多觀衆認爲陳凱歌的講戲“神仙級別的享受”,B站上甚至也有了《陳凱歌導演語錄》的系列視頻。這些衍生視頻都是“好導演”議題下的回答。

導演與演員的關係呈現

在豆瓣網友“Egorka”看來,《演員請就位》更像是一檔求職節目,“有稚氣未脫業務不精的,一腔熱血追求kpi的,不惑中年開闢第二春的,家庭主婦重回職場的,文藝青年眼高手低的,天賦不夠蠻勁來湊的,專業不對口還硬要跨行的,喫苦耐勞終於轉正的……如此種種與我們的職場何其相似!”

演員的生態浮世繪早已經是各類演技類綜藝的慣常展示,《演員請就位》也不例外

。但雙向選擇的賽制上,演員與導演的關係呈現得更爲立體。在這場大型求職競賽裏,導演的選擇與點評都是與演員關係的展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自帶流量的陳凱歌與郭敬明,高情商的趙薇也在B站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總結她高情商發言的接梗視頻點擊量也頗爲亮眼。

這種高情商來自她與團隊演員溝通的流暢度,以及她在點評環節的設身處地。

事實上,

導演與演員的關係流動地體現在各個環節

:導演挑選演員的考量偏好、講戲時對於戲份的分配以及點評環節對於新人演員的保護。處在“被動選擇”地位的演員,被凝視被挑選,而在這個選角的過程種保護與教導同樣存在。陳凱歌面對于小彤對於戲份少的抱怨,會語重心長的告誡:戲有時候不一定通過臺詞,眼神也可以。郭敬明會在點評裏提出演員與導演信任感的問題……


以導演視角切入的《演員請就位》,某種程度上是導演真人秀,也是選角流程展現。在這一過程中,

“演技”這類實踐性的技藝展現不再是單薄的片段式內容,專業的角度與聲音被帶進來,用爭鋒、話題帶起來的思考,纔是這檔節目最終留下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