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乱世争雄的时代,无大志、无胸襟、无远见、无才能、无智慧、无把握全局的能力, 是绝对会被吞并而亡国的。要么就能看清时局,以过人之胆力去突破,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被宰割。

《齐桓公伐楚》以齐桓公讨划楚国为题,所引出的事理。全文以历史性纪实来描写刻画,用独到的外交辞令,来展现其独有的魅力。在此战乱年代,寡不敌众,怎能以卵击石。只有审时度势后,以巧言诡辩之才,方能保其周全也。

一、齐恒公

全文记事明理较强,出场人物也是各占其特色。以齐桓公吕小白为首展开描述,重点突出了其武力之强大,为人之胸襟。以及用人唯贤,审时度势的智慧。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其成就绝非浪得虚名。此人为名相姜子牙之后代。祖上如此贤明,其人也是如此。非常善于用人,能够重用贤臣,采纳谏言,其臣下管仲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其励精图治,改革治国,终其成为春秋鼎盛之势。以此就可以看出齐恒公,审时度势胸襟大度之气势。能够不计管仲之前嫌,反而重礼聘请其为国相,此才为霸主应具之气

二、规则

春秋乱世,五霸称雄。以齐桓公为首的雄霸,开疆拓土无往不利,所到之处开城进贡。历来战争,是不需要太多明理,只需要合理的借口而已。只有利益的驱使。所谓的道理,只是出征讨伐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借其曲理而攻其城池,明知而故犯,这就是春秋霸业的特色,也是强者生存之道。弱者顺其道,如不然就以智来明道,也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手段。正所谓适者生存,是韬光养晦,还是苟延残喘,这就取决于自身国力及人才了。在此乱世争雄的时代,无大志、无胸襟、无远见、无才能、无智慧、无把握全局的能力, 是绝对会被吞并而亡国的无势,必要有智有勇,这样才能在乱世之中找到出路,也就是生存之道。

三、霸道

此乱世之时,是强者展现其光辉的时代,是强者驾驭其道的时代。何为理?强者为王就为理。成王败寇,弱者是没有办法跟强者在此时代谈道理的。没有条件来论理。但只有智者,可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其过人胆识,来阐明观点,找寻一线光明。这也不失为霸业时代的一种生存手段。弱肉强食,尽显英雄本色。与其说本身有这种气势,倒不如说是被时代所逼,情非得已乱世所逼,所造就的。谁与生俱来有王者之气,后天的磨练是关键。在困难之中挣扎,摸索。凭借智慧,求生的勇气,也着实值得称赞。

四、体现

齐桓公借题发挥,以达到讨伐之效力。楚国明知,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实力摆在眼前,是不容置疑的。如若谈判不成的话,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因为事关生存之道,又岂能退缩 。“强有强道,弱有弱道,各行其道,适者生存”。强者虽能掌其主动,但是行事之前,也需衡量再三,如若不然,得不偿失。所以说才有此文之中,屈完代楚定盟约。屈完虽然口才、胆识、应变俱佳,主要还是在此形势所逼之情况下的体现而已。齐桓公审时度势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可以说双方都能得利。一方能看清局面,而另一方,能顺势而为。这才为霸业时代真实写照。

五、适存  

在此时代,智慧与勇气同在。智慧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而勇气,是随环境的压力之下而做出的本能反应。能顺应此春秋乱世之时,并且能得到扩展、强大,这就为典型的优胜劣汰法则。如智慧不能适应此乱世,不能随其变化,不能顺势而为,那就必须自身要强大,强大到对手束手无策。否则等待的,只有被吞并。要么就能看清时局,以过人之胆力去突破,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被宰割。只有主动发现其弱点,进行突破,方能解围。正所谓被动就会挨打,其为真理也。

六、时局

各诸侯国,国力不同,背景不同,其君主之特性也不相同。但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劣势。在同等条件下,关键在于其谋能否得到正确的实施。在国力不等的情况下,关键在于其人是否能有所察,能有所隐,能有所动。并且其君主能否有其志,能否有其为。如若具备此等,可立于春秋霸业。无论强弱,都要藏其锋,避其势,攻其不备。正所谓“兵贵隐蔽,兵贵神速”。只有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找寻到其弱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方能成势。

七、总序

春秋之时,是百家争鸣之时,智谋得以无限发挥其知识。兵家常曰:“智者谋,谋者重”。时代的不同,历史背景的不同,其智谋思考的对象更不同。本身是有潜力的,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能得到特殊的发挥。战争年代智谋是用来取胜的,无论是中兴其国力,统御其地位,智谋的发挥直接起到其兴亡败衰的重要作用。勇者用武,智者用谋。无论何种,只要适应其时代发展,都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否则,势必将淘汰出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