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亂世爭雄的時代,無大志、無胸襟、無遠見、無才能、無智慧、無把握全局的能力, 是絕對會被吞併而亡國的。要麼就能看清時局,以過人之膽力去突破,而不是被動的等待被宰割。

《齊桓公伐楚》以齊桓公討劃楚國爲題,所引出的事理。全文以歷史性紀實來描寫刻畫,用獨到的外交辭令,來展現其獨有的魅力。在此戰亂年代,寡不敵衆,怎能以卵擊石。只有審時度勢後,以巧言詭辯之才,方能保其周全也。

一、齊恆公

全文記事明理較強,出場人物也是各佔其特色。以齊桓公呂小白爲首展開描述,重點突出了其武力之強大,爲人之胸襟。以及用人唯賢,審時度勢的智慧。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其成就絕非浪得虛名。此人爲名相姜子牙之後代。祖上如此賢明,其人也是如此。非常善於用人,能夠重用賢臣,採納諫言,其臣下管仲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爲其勵精圖治,改革治國,終其成爲春秋鼎盛之勢。以此就可以看出齊恆公,審時度勢胸襟大度之氣勢。能夠不計管仲之前嫌,反而重禮聘請其爲國相,此才爲霸主應具之氣

二、規則

春秋亂世,五霸稱雄。以齊桓公爲首的雄霸,開疆拓土無往不利,所到之處開城進貢。歷來戰爭,是不需要太多明理,只需要合理的藉口而已。只有利益的驅使。所謂的道理,只是出征討伐冠冕堂皇的藉口罷了。借其曲理而攻其城池,明知而故犯,這就是春秋霸業的特色,也是強者生存之道。弱者順其道,如不然就以智來明道,也不失爲一種生存的手段。正所謂適者生存,是韜光養晦,還是苟延殘喘,這就取決於自身國力及人才了。在此亂世爭雄的時代,無大志、無胸襟、無遠見、無才能、無智慧、無把握全局的能力, 是絕對會被吞併而亡國的無勢,必要有智有勇,這樣才能在亂世之中找到出路,也就是生存之道。

三、霸道

此亂世之時,是強者展現其光輝的時代,是強者駕馭其道的時代。何爲理?強者爲王就爲理。成王敗寇,弱者是沒有辦法跟強者在此時代談道理的。沒有條件來論理。但只有智者,可以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其過人膽識,來闡明觀點,找尋一線光明。這也不失爲霸業時代的一種生存手段。弱肉強食,盡顯英雄本色。與其說本身有這種氣勢,倒不如說是被時代所逼,情非得已亂世所逼,所造就的。誰與生俱來有王者之氣,後天的磨練是關鍵。在困難之中掙扎,摸索。憑藉智慧,求生的勇氣,也着實值得稱讚。

四、體現

齊桓公借題發揮,以達到討伐之效力。楚國明知,但也只能忍氣吞聲。實力擺在眼前,是不容置疑的。如若談判不成的話,也只能硬着頭皮往前衝。因爲事關生存之道,又豈能退縮 。“強有強道,弱有弱道,各行其道,適者生存”。強者雖能掌其主動,但是行事之前,也需衡量再三,如若不然,得不償失。所以說纔有此文之中,屈完代楚定盟約。屈完雖然口才、膽識、應變俱佳,主要還是在此形勢所逼之情況下的體現而已。齊桓公審時度勢之後,所做出的決定,可以說雙方都能得利。一方能看清局面,而另一方,能順勢而爲。這才爲霸業時代真實寫照。

五、適存  

在此時代,智慧與勇氣同在。智慧是隨着環境變化而變化而勇氣,是隨環境的壓力之下而做出的本能反應。能順應此春秋亂世之時,並且能得到擴展、強大,這就爲典型的優勝劣汰法則。如智慧不能適應此亂世,不能隨其變化,不能順勢而爲,那就必須自身要強大,強大到對手束手無策。否則等待的,只有被吞併。要麼就能看清時局,以過人之膽力去突破,而不是被動的等待被宰割。只有主動發現其弱點,進行突破,方能解圍。正所謂被動就會捱打,其爲真理也。

六、時局

各諸侯國,國力不同,背景不同,其君主之特性也不相同。但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劣勢。在同等條件下,關鍵在於其謀能否得到正確的實施。在國力不等的情況下,關鍵在於其人是否能有所察,能有所隱,能有所動。並且其君主能否有其志,能否有其爲。如若具備此等,可立於春秋霸業。無論強弱,都要藏其鋒,避其勢,攻其不備。正所謂“兵貴隱蔽,兵貴神速”。只有在敵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找尋到其弱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方能成勢。

七、總序

春秋之時,是百家爭鳴之時,智謀得以無限發揮其知識。兵家常曰:“智者謀,謀者重”。時代的不同,歷史背景的不同,其智謀思考的對象更不同。本身是有潛力的,只有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才能得到特殊的發揮。戰爭年代智謀是用來取勝的,無論是中興其國力,統御其地位,智謀的發揮直接起到其興亡敗衰的重要作用。勇者用武,智者用謀。無論何種,只要適應其時代發展,都將會繼續存在下去。否則,勢必將淘汰出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