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張伯駒」這個名字,要麼不知道,知道了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還有人說過,「爲人不識張伯駒,逛遍故宮也枉然」。

1911年,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但仍居紫禁城。在此期間,承德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逐漸遷往紫禁城。到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之前,溥儀以賞賜、故臣借觀、拍賣典押、竊取倒賣等手段,使1200多件書畫珍寶流失。抗日戰爭爆發後,故宮文物曾先後南遷至上海、南京、長沙等地。

抗戰勝利後,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珍貴藏品開始向南京集中。然而到了1948年,眼看解放軍即將解放全國,國民政府開始挑選貴重文物用軍艦運往臺灣。196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坐擁以三希堂「三希」之一、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爲代表的近70萬件珍寶。這讓民間有了「建築看北京,文物看臺灣」的說法。有錢和有文化是成爲收藏家的門檻,而張伯駒的伯父兼養父恰好是清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鎮芳,他們家跟袁世凱家還是近親。號稱能背誦整本《古文觀止》的張伯駒從小就酷愛詩詞歌賦、戲曲書畫,並且造詣頗高,與袁克文、溥侗、張學良並稱「民國四公子」。他不參軍、不經商、不承父業,獨愛鑑賞收藏。

張伯駒30歲左右時,大批國寶被日本人通過各種方式巧取豪奪。唐代畫馬名家韓幹的《照夜白圖》畫的是唐玄宗的汗血寶馬,上面李煜、米芾等人的題字,讓這幅珍品脈絡清晰,身價倍增,然而卻被皇室溥儒以1萬大洋的價格賣給了日本人。深受刺激的張伯駒從此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爲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不久後,聽說溥儒準備出售被譽爲「中華第一帖」的《平復帖》,張伯駒「三購《平復帖》」。得知消息後,溥儒開價20萬大洋,嚇退了張伯駒。後來,張大千出面斡旋,但溥儒仍咬死20萬的價格。不久,趁溥儒急需用錢的當口,張伯駒最終以4萬大洋買下《平復帖》,將其留在了中國。《平復帖》如今被譽爲故宮的「鎮館之寶」。

因爲買《平復帖》,張伯駒得罪了日本人,後來被日本人的走狗「76號」特務組織綁架長達8個月之久。即便這樣,張伯駒讓家人變賣了所有家產,也沒有動《平復帖》。1946年,他還搶在外國人之前,再次賣了房子和妻子的首飾,以240兩黃金買下了現存最古老的畫卷、被譽爲「國寶中的國寶」的《遊春圖》。

建國後,張伯駒將《平復帖》和《遊春圖》等八件價值數以億計的頂級國寶捐獻給故宮和吉林博物館,並謝絕了20萬的獎勵金,只留下一紙褒獎令。而經他之手收藏的歷代頂級書畫名跡,僅在冊收錄的就有118件之多。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先後被打成「右派」和「現行反革命」,晚年悽苦,於1982年在集體病房內含恨而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