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考古重大發現——裏耶秦簡的出土,讓人們紛紛將目光聚焦在湘西北邊陲的小城龍山。而隨着黔(江)張(家界)常(德)鐵路的開通,人們可以便捷地走進武陵山深處,近距離感受“活”的秦歷史。當遊客乘動車踏上龍山的土地時,由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城建建設的黔張常鐵路龍山北站,以其融合現代鐵路站房特色與土家族風情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成爲“首當其衝”的文化景觀。

不只是龍山北站,由該集團建設的桑植站、來鳳站、咸豐站等站房,都把現代鐵路站房標準與沿線少數民族風俗完美結合起來,一站一景,站城融合,如同一顆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黔張常鐵路線上和當地文化中,成爲崇山峻嶺的一處處靚麗風景。

標準化管理升級品質

中鐵城建承建的4座站房,零散分佈在120公里的黔張常鐵路線上。站房與站房之間相距甚遠,管理半徑長,協調難度大。爲此,該集團大力推行標準化,構建以“可複製性”爲核心的“多站點”管理模式,着力打造暢通融合、綠色溫馨、經濟藝術、智能便捷的精品車站。

針對重難點工程,該集團集中優勢資源全力攻堅,然後將成熟技術、創新成果在其他工點推廣運用。面對站房喀斯特地貌、水文地質極其複雜等難題,他們在地基處理時採用高壓噴射注漿法,達到加固地基與止水防滲的目的;混凝土澆築採用鋁模板工藝,有效解決傳統木模板施工易跑模等問題。這些施工技術、工藝成果經過總結提升後,“粘貼”到同類工點成熟運用,大大優化了資源配置、提升了工程質量。

信息化是解決“點多線廣”難題的核心手段。該集團廣泛應用“互聯網+”、BIM等技術,延長管理半徑,打造“智慧站房”。他們通過BIM技術,將主體結構澆築、機電設備安裝、裝飾裝修等專業融入信息化模型中,模擬施工、精細管控,使施工過程透明化、智能化。

黔張常鐵路龍山北站。

該集團秉承“樣板引路”的思路,將龍山北站打造成示範工點,通過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等方式,將其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工點,以點帶面、全面推廣,不僅提高了標準化程度,而且減少了不必要的投入、降低了成本。

在管理架構上,該集團採用“項目部+工區”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線路居中位置設立項目部,負責總體指揮、協調督導和資源整合;下面4座站房設爲4個工區,每個工區配備工區長、安全員、技術員等,在項目部統一管理下,既可以獨立開展工作,又可以暢通無阻地與其他工點共享資源、無縫對接,改變了單一項目經理負責制下鞭長莫及、力不從心的弊端,爲“多站點”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一站一景”精雕細刻

走進龍山北站,濃濃的土家族氣息撲面而來。

進站口正門的織錦造型窗飾,與分列兩側的吊腳樓木牆裝飾遙相呼應;候車大廳內,土家族吊腳樓特有的屋頂樣式融合現代元素演變而成的天花吊頂,配以大廳立柱上古樸溫和的龍身秦簡壁燈,營造出極具湘西地域特色的室內空間,將土家族傳統的三角形建築元素、抬梁式的構造做法、底層的架空柱等提煉並應用於車站施工中,將土家族“西蘭卡普”樣式融入各個立面,車站處處蘊含着濃郁的湘西特色。

黔張常鐵路咸豐站。

把每一座站房打造成一處民族文化風景,這是中鐵城建建設者共同的理念。在咸豐站施工中,他們巧妙地結合了鄂西南唐崖土司城的建築元素,以三段式廡殿頂來體現當地“荊南雄鎮、楚屬屏翰”的歷史傳承。而結合當地白族建築屋脊、和檐口特點、呈現飛檐翹角蝴蝶意向的桑植車站和寓意“鳳舞九天”的來鳳車站也兼具時尚特色和當地民族風情,讓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一下動車,就能第一時間感受到當地文化韻味。

爲了打造一處處精雕細琢的風景,建設者把“工匠”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如牆面背栓大理石完成後,施工人員進行二次切縫拋光,使大理石分縫更加均勻、順直和美觀。在藝術處理方面,龍山北站外牆上雕刻的1000餘幅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西蘭卡普圖案,均是施工者手工雕刻而成,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精心打磨的“藝術品”。

助力脫貧“破繭成蝶”

桑植,以地產桑名其地。

桑植車站的設計借用了蝴蝶造型,屋面採用鋼網架結構並呈現出雙曲面流線。遠遠望去,如同一隻蝴蝶翩翩起舞,寓意爲鐵路帶動當地經濟破繭成蝶、展翅高飛。

鐵路車站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建築和文化地標,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參與者和見證者。桑植、龍山、來鳳、咸豐等城市地處武陵山脈深處,交通閉塞,經濟滯後,是兩湖地區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鐵路的建成,打破了重巒疊嶂的阻隔,爲山區人民脫貧致富注入新的動力。

黔張常鐵路來鳳站。

在施工過程中,中鐵城建注重把脫貧攻堅理念融入施工和管理過程中。他們特意在車站出站通道開闢“扶貧專窗”,或擺放當地百姓手工捏製的民族特色泥塑,致力於推介和打造當地旅遊文化品牌;或展示當地龍山百合、中藥材等特色農副產品,推廣當地綠色、有機、富硒的特產資源。

中鐵城建以帶動鐵路沿線脫貧爲己任,倡導和組織當地企業、商戶和百姓積極參與鐵路建設,共同譜寫共建共贏的和諧之歌:施工過程中的物資材料採購優先考慮當地供應商;堅持“永臨結合”的原則,工程竣工後,各類臨時道路、水電通信等臨時設備均留給當地繼續使用;堅持“屬地用工”原則,4個站點共聘用當地勞務工1000餘人,定期開展教育培訓,注重在施工過程中提高技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