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李教授關於教育的視頻中,屢次提到這樣的觀點:愛是教育的基礎,只有讓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你對他的教育才會起到效果。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失很久,等到孩子上了小學或者是中學時再出現管教孩子,孩子無法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多會認爲父母是爲了孩子的成績和自己的面子纔去管孩子的,並不是因爲愛孩子。

說起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朋友就很委屈:爲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再苦再累的工作我都願意幹,而每天回家時,孩子有的時候都睡着了。現在孩子大了,越來越難管了,不管你用再多的好話,打罵也用上了,效果都不大。而教育孩子到底有沒有什麼捷徑,能夠解決家長頭疼的問題?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心理學家李玫瑾認爲,如果家長抓住以下的兩個關鍵點,在教育孩子時要省心很多,否則都是瞎折騰:

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愛

在李教授關於教育的視頻中,屢次提到這樣的觀點:愛是教育的基礎,只有讓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你對他的教育才會起到效果。想要做到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不要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行爲特點,不厭其煩地表達對孩子的愛,用行動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重視。

閨蜜家的女兒是她一手帶大的,雖然放棄了自己大好的工作機會,但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這幾年,孩子能夠很確切地明白自己在媽媽心中的位置,明白媽媽是很愛她的。所以即使閨蜜在教育孩子時,批評孩子做錯的地方,孩子也是能夠低下頭認錯。這樣的行爲也樹立了媽媽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性。

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失很久,等到孩子上了小學或者是中學時再出現管教孩子,孩子無法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多會認爲父母是爲了孩子的成績和自己的面子纔去管孩子的,並不是因爲愛孩子。孩子心中一旦有這樣的思想,很難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教育。

讓孩子能夠體驗到他在家的價值和存在感

李教授提到的第二個關鍵點是:要讓孩子體驗到他在家的價值和存在感,在第一點成立的基礎上,讓孩子能體驗到自己的重要性,對於孩子的教育成功也很有意義。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他參與家庭事務,幫助父母完成家務很有必要,讓孩子參加家庭的重要決定,會增加孩子的歸屬感,增強他在家的價值和存在感。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在家的重要性,就不會在生活中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傷不起、想輕生。在他們的心中,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家永遠是他們最溫暖的港灣,也激勵着他們更勇往直前。

所以說,與其苦口婆心跟孩子講解人生的大道理,把“我喫過的鹽比你喫過的米多,聽我的安排沒有錯”,把這些話掛在嘴邊,也沒有讓孩子有以上兩種感受更來得實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