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總體看,經濟雖有所修復,但外需和就業壓力仍大、供需繼續分化,穩增長仍是硬要求,逆週期調節力度將進一步加碼,維持此前判斷(《務實,不折騰—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9信號》),全年經濟走勢取決於疫情和政策節奏,我國政策重心已轉爲“六穩+六保”,今年未定GDP增速目標、但2-3%應是隱含的底線目標。>生產端恢復繼續放緩,發電數據走勢背離主因低基數和水電干擾。

  事件:5月官方製造業PMI50.6%(前值50.8%);非製造業PMI53.6%(前值53.2%)。

  核心觀點:經濟有修復,但壓力仍大。

  1、5月製造業PMI微降,生產擴張放緩,內需溫和復甦。

  2、提示四大信號:

  >生產端恢復繼續放緩,發電數據走勢背離主因低基數和水電干擾。

  >需求端回暖,工業品價格大幅回升,庫存開始去化。

  >貿易端小幅回升,二季度至下半年壓力仍大。

  >製造業、服務業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建築業仍是亮點。

  3、總體看,經濟雖有所修復,但外需和就業壓力仍大、供需繼續分化,穩增長仍是硬要求(2-3%應是隱含的GDP底線目標),逆週期調節力度也將進一步加碼。

  正文如下:


  1、5月製造業PMI微降,生產擴張放緩,內需溫和復甦。5月製造業PMI較上月微降0.2個百分點至50.6%,略低於預期,連續2個月回落,但自3月以來均處於景氣區間,季節性影響不大(過去5年5月PMI均值較4月持平)。其中:生產指數回落0.5個百分點至53.2%,新訂單指數則回升0.7個百分點至50.9%,表明生產擴張速度放緩,內需溫和復甦。

  

  2、分項看,提示重點關注生產端、需求端、貿易端、就業端四大信號:

  1)生產端恢復繼續放緩,發電數據走勢背離主因低基數和水電干擾。5月生產指數連續2個月回落,但仍處於去年以來高位,表明企業生產在前期較快恢復後,回升勢頭有所放緩,與高爐開工率環比增速的走勢一致。需要注意的是,5月發電量和發電耗煤數據表現較好,與PMI生產項走勢背離,可能是由於低基數和水電干擾。“兩會”期間發改委表示,5月前20天發電量同比增長5.2%,較4月提高4.9個百分點;5月發電耗煤同比14.5%,環比13.7%,分別較4月提高24.7、4.8個百分點,兩者均表現較好。5月發電數據高增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低基數,去年5月發電量環比2.7%,漲幅明顯低於季節性,同比0.2%也是全年低點。二是水電干擾,今年5月三峽水庫出庫流量同比大幅下滑30.8%,水電發電下降推動火電發電高增,導致發電耗煤增速偏高。

  

  2)需求端回暖,工業品價格大幅回升,庫存開始去化。5月新訂單指數回升反映內需有所回暖,推動價格回升和庫存下降。價格端,5月出廠價格指數、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分別大幅回升6.5、9.1個百分點至48.7%、51.6%,預計5月PPI同比小幅回落至-3.3%左右(4月-3.1%,3月-1.5%)。庫存端,5月原材料庫存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各降0.9、2.0個百分點,其中產成品庫存自去年年底以來首次回落,反映需求復甦開始追趕生產恢復,有望重新迎來去庫存階段。

  

  

  3)貿易端小幅回升,Q2至下半年壓力仍大。5月新出口訂單指數小幅回升1.8個百分點至35.3%,連續5個月處於收縮區間,反映外需收縮、出口訂單銳減的現象仍無明顯好轉。考慮到美歐疫情趨緩但二次爆發風險較高,復工復產水平仍然較低,二季度GDP增速大概率創歷史新低(參見前期報告《歐美復工可能近3成—國內外高頻半月觀》、《後疫情時代,怎麼看美國經濟和美股?》);巴西印度接棒惡化,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持續時間可能超預期。維持此前判斷,預計後續我國出口壓力仍大,將對製造業和就業構成持續壓制。

  

  4)製造業、服務業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建築業仍是亮點。5月製造業從業人員指數續降0.8個百分點至49.4%,連續兩月擴張後重新回到收縮區間;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數回落0.4個百分點至46.7%,仍明顯偏弱。均反映疫情疊加外需衝擊下,二三季度我國真實就業壓力巨大,穩就業仍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報告中重心轉爲“六穩”+“六保”,就業均居首)。5月建築業仍然是爲數不多的亮點,從業人員指數續升1.7個百分點至58.8%,是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應與專項債發力、施工恢復有關。

  

  3、總體看,經濟雖有所修復,但外需和就業壓力仍大、供需繼續分化,穩增長仍是硬要求,逆週期調節力度將進一步加碼,維持此前判斷(務實,不折騰—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9信號),全年經濟走勢取決於疫情和政策節奏,我國政策重心已轉爲“六穩+六保”,今年未定GDP增速目標、但2-3%應是隱含的底線目標;將繼續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進一步“放水”在路上,寬財政是主角,還會降準降息、甚至降低存款基準利率;“三駕馬車”協同發力,消費和外貿以穩爲主、難大幅起來,投資爲主支撐,抓手是“兩新一重”(新老基建+“舊改”),房地產仍將差異化鬆動;此外,制度紅利有望進一步釋放,關鍵在落實,可重點跟蹤“十四五”規劃、要素市場化和國企改革。

  風險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預期,疫情演化超預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