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你为何不反了满清,凭你的实力大有可能啊,如果成功了,八国联军也不敢来啊,历史也将改写。”
最近,听到一些历史迷有这样的见解,那么,我们叩问历史,为什么曾国藩至死都没有扯起反清的大旗呢?
我们先看看当时曾国藩的实力。
一,军事实力。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兵力在40万以上,占清军总兵力的50?上。湘军的战斗力也远远胜过八旗军,清朝晚期的八旗军已经是一群废物,十个也顶不了一个湘军。
二,财政实力。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掌握着湖北、湖南、安微三省赋税,财力雄厚。
三,人才实力。
曾国藩的湘军里,几乎囊括了晚清所有著名将领。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
全国各地优秀人才都投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
曾国藩手下当时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曾国葆、曾国华、江忠源、江忠济、胡林翼、杨岳斌、刘长佑、李续宜、刘蓉、程学启(太平军降将)、丁汝昌(太平军降将)、蒋益沣、刘檡昭、刘锦棠、王錱、孙开华、塔齐布等名将。可谓精英云集,阵容强大。
当时的湘军,从上到下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命令。剿灭太平天国后,如果他一声号令灭大清,貌似是轻而易举。
当九弟曾国荃攻到天京城下,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所有有识之士都知道一个事实——天平天国要完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仗打完了,弟兄们何去何从?曾国荃在问,左宗棠在问,胡林翼在问,彭玉麟在问,三十万湘军将士在问,包括曾国藩自己,也在自问,于是晚清政界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曾,左,胡,彭四人被后人称作“晚清中兴四名臣”,面对这个问题,后三人均对曾国藩做出了试探——一句话,干不干?
首先是左宗棠,略微了解近现代史的人,对于左宗棠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老哥考场运气不好,读书做学问倒是不如曾国藩,但他偏偏不服,还自比诸葛亮。
这曾国藩明摆的比自己笨嘛,凭啥他能高官厚禄,老子四十了还勉强考个进士,给人县官当师爷啊!
天天叫着,老子不服!老子不服!还老说“既生瑜,何生亮”这种话。
所以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下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别看他嚣张,人家干仗骂人那还真是一把好手,收复新疆那是何等的丰功伟绩!后来有这样一句话:
“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现在这个克星居然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自己,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尤其是下联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一见,可谓触目惊心。因为问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
好家伙,这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啊———
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咱要做长远打算啊,想不想反了满清,夺了天下?!
别看我老左平常喜欢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语。后来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八个大字上改了一个字,然后又转给了左宗棠。
据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一声,什么也没说,把这封只改了一个字的密信放火上烧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一个字呢?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咱是坚决不做的!
其次是胡林翼。左宗棠的密信是经胡林翼转交的,他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候,还附有自己的一句话。
叫:“一似一未,我何词费!”
说明他和左宗棠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表明不反的心迹后,也颓然无话可说。
但即使无话可说,胡林翼还不死心,他后来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一句话:
“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划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不久,曾国藩手下水师主帅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
因为趋势很明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趁势打过长江打到北京去,依我们的实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们也是没办法的。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自己的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回忆说,曾国藩当时看完信后,连连说:
“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的字)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说罢,把信揉啊揉啊,一张口,塞嘴里嚼烂掉,当时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下去了。
反正,说一千道一万,管你是兄弟还是战友,再怎么试,再怎么劝,我老曾就是不反,坚决不反!
那么,问题又来了,你曾国藩为何不反?!
我想,不反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想反,这是曾国藩的性格决定的。
曾国藩是传统的儒家弟子,儒家强调了忠君思想。曾国藩长期受儒家教育影响,自身很难做出造反的事情。
曾国藩一生奉行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忠君”思想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他根本就没有造反之心。
二,不能反,湘军的组成部分就有问题。
湘军内部的将领并不全都是南方人,也有一些是清廷派来的满族将领。换句话说,清廷对曾国藩并不完全信任,因此派来很多人来牵制。
从太平天国初期,湘军便开始与其反复死磕。打了10多年的仗,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
在此之后,湘军官兵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出于当时官兵的传统心思,这些官兵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带着这些金银财宝,会湖南老家盖房子买地,做一个富家翁。
如果曾国藩在这个时候要求官兵们继续打仗,而且是和清朝军队作战,湘军存在哗变的可能。
三,没机会,早有防备了。
曾国藩没有反清之心,出于民族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清朝却对他加倍小心。
当时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商议了多次,对曾国藩的湘军百般警惕。
它们也担心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会不会割据一方。因此,清朝保留了对军队的最后一点控制力。
虽然湘军是曾国藩一手组建的,但是这支军队也需要朝廷提供后勤补给。即使在战争的末期也不例外,清廷这么做就是为了以防不测。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湘军有异常情况,清廷肯定会切断对湘军的后勤补给。而且在曾国藩的湘军围攻南京时,北方的清军各部也做好了准备,清廷做出了一切准备。一旦曾国藩真的有什么动作,清廷在软硬都有应对之策。
四,不敢反,说的是当时的形势。
对付太平军的队伍并不仅仅只有湘军,还包括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如果曾国藩有不臣之心,首先需要联合李鸿章和左宗棠。
问题是这三个人可不是当年的三藩,他们三个人之间矛盾重重。如果曾国藩真的有那个心思,他首先就会遭到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夹击。尤其是左宗棠,这位大神级人物一直看不上曾国藩。
五,反不了,反旗都树不起来。
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初期,就强调自己组建湘军的原则是拥戴皇帝、维护华夏传统。在曾国藩看来是太平天国搞乱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自己平定了太平天国,那自然就万事大吉。
剿灭太平天国后,立刻把湘军拆散,在大量裁减湘军的同时,分解曾国藩兵权,李鸿章、左宗棠自立了门户,湘军这块铁板被清廷打破,曾国藩即使有反心也反不了大清了。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原因,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推翻清朝的统治,甚至割据江南都做不到。这是当时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湘军没有这个实力,曾国藩也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因为不想反,加上不能反,不敢反,最后结果就是反不了。
曾国藩很聪明,最终也没有丝毫造反的举动,清廷也成全了他忠孝节义之名。
曾国藩随后出任了两江总督,并得到各种封赏,曾国藩去世以后,被儒家神化成了完人,甚至堪比王阳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