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受敌坦克威胁较大的方向上,集团军后方防御地带内也有大量防坦克支撑点。库尔斯克会战中,大多数防坦克支撑点集中在主要防御地带内并组成防坦克地域。

巴拉顿湖战役时,苏军防御战的基本原则与库尔斯克会战时一致。比如乌克兰第3方面军也成两个梯队,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第一梯队进行防御,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为第二梯队。方面军预备队为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1个步兵师和6个炮兵旅。防御纵深为25-50千米。阵地编成也是由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集团军防御地带和方面军防御地带构成。反坦克炮的平均战役密度为每千米正面18门。

苏军这一时期的防御工事构筑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库尔斯克会战因为准备时间长,工事构筑极为完备。主要防御地带修筑的极为坚固。我们以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6集团近卫步兵第23军所属的步兵第375师和近卫步兵第52师在第一梯队组织防御时的工事构筑为例,来看一下苏军防御工事的构成。

步兵第375师库尔斯克防御态势图

每道防御地带由2、3道营防御地域组成。主要防御地带上又分为基本阵地和预备阵地。基本阵地由第一梯队营占领。营的防御地域由连防御地域组成,通常构筑3道堑壕。堑壕之间由交通壕连接,交通壕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作为斜切阵地使用。第一道和第二道堑壕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地形条件,通常为150—200米。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二道堑壕的火力支援防守第一道堑壕的分队,从而建立起两道堑壕之间有机的联系。同时又可避免德军火炮和迫击炮以1个表尺分划同时杀伤两道堑壕的人员。频繁变换表尺分划,将使德军火炮、迫击炮的射击速率大大下降。此外,当德军步兵冲击第一道堑壕时,也不能有效地对第二道堑壕进行射击。第三道堑壕构筑在距第二道堑壕300米以上的距离上,构成了营的防御纵深。保障营、团预备队实施机动开进,以实施反冲击。这3道堑壕构成了主要防御地带的基本阵地。预备阵地由师的诸兵种合成预备队防守。预备阵地都设在敌可能的突击方向上,并构成了主要防御地带的纵深。预备阵地通常距基本阵地4 6千米。这就迫使德军在突破基本阵地后重新组织火力准备,炮兵阵地向前推进,从而使其炮火支援出现间隔。

在基本阵地和预备阵地之间构筑了由团第二梯队占领的独立的连和营防御地域,并构筑了假工事。在基本阵地前方1-2千米则设置战斗警戒阵地,通常是由排支撑点构成。主要防御地带纵深达5-6千米。第二防御地带距主要防御地带前沿10-15千米,纵深为5千米。其工事构筑和数量,与主要防御地带区别不大。在主要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内,构筑了大量火炮、迫击炮、坦克发射阵地和弹药地窖,以及人员的掩壕和掩蔽部。各种障碍物也得到广泛运用。在主要和第二防御地带前沿前设置了三列桩铁丝网。在军的地带内挖掘了长37.7千米的防坦克壕和崖壁,其中主要地带为37.1千米。在1千米防御正面上,防坦克障碍物总长为1.2千米。步兵第375师还利用2个水坝的设备设置了面积约6公顷的泛滥区。在最重要方向上布雷的平均密度达每千米正面2000枚以上,平均每米正面就有2枚。近卫步兵第52师还设置了2个可控地雷场。这样的障碍物不仅设置在前沿,而且还设置在纵深,使得防御的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此外,全部工事、火器发射阵地、预备队配置地域都进行了伪装。

苏军练习对低空目标射击

这两个师的防御阵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苏军其他部队都是根据上述的标准结合自身具体条件完成防御阵地的。只要看看下面的数字,你就会明白苏军在防御工事上下了多大功夫。在3个月时间内,中央方面军部队共挖掘了总长5000千米的堑壕和交通壕,埋设了40万枚地雷,仅在第13集团军和第70集团军地段上就架设了112千米铁丝网,其中10.7千米是电网。在近卫步兵第81师9千米的地带上,挖掘了39千米堑壕和交通壕,构筑了222个步兵掩体、486个机枪掩体、136个反坦克枪掩体、148个迫击炮掩体和143个反坦克炮掩体,还有228个人员掩蔽部和掩蔽工事,布设了24789枚防步兵地雷和总宽度13.5千米的防坦克地雷场。

从以上可以看出,苏军在库尔斯克的防御阵地是极为坚固的,与1941年和1942年那种阵地真有天壤之别。库尔斯克会战后,苏军根据会战经验制定了《1943年野战条令》。条令规定部队应以自己的力量建立在各种条件下,包括被围条件下长期坚守、坚固的环形防御。工程构筑被认为是保障防御坚固性的决定性措施。条令为1个中等编成的师规定了宽10千米的防御地带。第一梯队师防御地带包括纵深10-15千米的保障地带和纵深5-6千米的主要防御地带。要求在主要防御地带前沿前及防御地带内、在翼侧和结合部上、在防御地段和防御地域之间、在阵地之间、在通向第二防御地带和后方防御地带的接近地上,应设置绵亘的障碍物地带。各种地雷或爆炸性障碍物是其中重要的内容。1945年3月的德巴拉顿湖战役就是根据此条令构筑防御阵地的。

苏军76毫米反坦克炮在射击

苏军在战争第二、三阶段也较成功地解决了对坦克的防御问题。其物质基础是苏军兵力兵器数量的大量增加和兵器性能的改善,但对坦克防御的战术改进更是起子决定性作用。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已成为这个时期苏军对坦克防御的核心内容。库尔斯克会战中,大多数防坦克支撑点集中在主要防御的核心内容。库尔斯克会战中,大多数防坦克支撑点集中在主要防御地带内并组成防坦克地域。在受敌坦克威胁较大的方向上,集团军后方防御地带内也有大量防坦克支撑点。防坦克支撑点在战线上的平均密度为2.5千米正面内1个。防坦克支撑点内的兵力通常包括:反坦克炮、反坦克枪、迫击炮分队、自动枪组、坦克歼击手、工兵和小群坦克。其兵力兵器的密度,决定于方向的重要性和地形条件。防坦克支撑点配置成棋式队形,与步兵分队保持紧密的协同动作。防坦克支撑点的构筑和协同动作的组织由合成军指挥员负责,火力配系则由炮兵指挥员负责,他同时是防坦克支撑点的指挥员。可见,防坦克支撑点是由炮兵为基础组织的。

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都构成环形防御,之间的间隙地都以各种火力和工程、地雷障碍物加以掩护。德军坦克如果突人防坦克地域内部或防坦克支撑点之间,就会受到几面火力的同时打击和各种障碍物的阻滞中而陷入被动。为封锁德军坦克突破后通向纵深的道路,苏军从师直到集团军都建立了快速障碍设置队,兵力为装备炸药和地雷的1个工兵连到1个工兵营并加强有步兵分队,机动工具为汽车。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也在各级军队的预备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兵力由1个加强反坦克炮连到1-3个反坦克炮旅不等。中央方面军的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兵力十分强大,共有3个反坦克炮旅和2个反坦克炮团。这些反坦克炮兵预备队都是摩托化的,可以迅速向敌坦克威胁大的方向机动并占领已准备好的阵地。

火箭炮和高射炮也参加到反坦克火力配系中来。尽管条令中没有规定使用火箭炮对付坦克的条款,但苏军还是做了火箭炮进行机动的反坦克火力齐射的准备并进行了试射。苏军大量高射炮在完成对空防御的同时也担负了反坦克任务,其阵地的选择和构筑在考虑对空作战时亦同时考虑了对坦克的射击要求。

苏军122毫米M-30型榴弹炮射击

巴拉顿湖战役中,对坦克防御的主要特点与库尔斯克会战时基本一致。只是更加集中防坦克地域到受坦克威胁最严重的方向上。40%以上的防坦克地域被集中到韦伦采湖和希尔瓦兹运河之间。这里主要只有2个步兵师防守。每个防坦克地域至少有1个炮兵团,还有自行火炮、迫击炮和工兵分队。其中的迫击炮用于消灭伴随坦克进攻的德军步兵。

坦克兵在防御战中的运用在这一时期也有了一些变化。首先是部分独立坦克旅和团被配属给步兵加强到防坦克地域内,担任不动发射点任务和设伏任务。这使得步兵前沿的反坦克火力密度得到了提高。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作为方面军预备队或第二梯队,主要任务是协同诸兵种合成兵团实施反突击。库尔斯克会战中,为此预先就计划好了3—5个反突击方向。这些部队全部集中使用,作为快速坦克预备队。在中央方面军上述部队配置在坦克威胁方向上的第二防御地带、第三防御地带之间,并直接位于部队战斗队形之内。而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这些部队还配置在主要防御地带内,随时准备单独或配合步兵部队和兵团向数个方向反突击。在这里,坦克第1集团军在战役过程中改变了原定的反突击任务。由于近卫第6集团军在战役第1天下午就被击退到第三阵地上,主要防御地带面临着被突破的危险。但是此时使用坦克第1集团军向未受到较大削弱的德军突击集团进行反突击,还为时尚早。因此,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下令坦克第1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军和近卫坦克第2军调到近卫第6集团军的第二防御地带。并在那里与近卫第6集团军一起组织坚固的防御。这样,坦克第1集团军未能实施计划中的反突击,但它的顽强防御使德军突击集团受到很大削弱,从而为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实施反突击并阻止德军进攻创造了条件。

苏军战时统计,防御作战共击毁德军坦克和强击火炮1861辆

苏军各种武器攻击德军费迪南德自行火炮示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