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受敵坦克威脅較大的方向上,集團軍後方防禦地帶內也有大量防坦克支撐點。庫爾斯克會戰中,大多數防坦克支撐點集中在主要防禦地帶內並組成防坦克地域。

巴拉頓湖戰役時,蘇軍防禦戰的基本原則與庫爾斯克會戰時一致。比如烏克蘭第3方面軍也成兩個梯隊,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在第一梯隊進行防禦,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爲第二梯隊。方面軍預備隊爲2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1個騎兵軍、1個步兵師和6個炮兵旅。防禦縱深爲25-50千米。陣地編成也是由主要防禦地帶、第二防禦地帶、集團軍防禦地帶和方面軍防禦地帶構成。反坦克炮的平均戰役密度爲每千米正面18門。

蘇軍這一時期的防禦工事構築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庫爾斯克會戰因爲準備時間長,工事構築極爲完備。主要防禦地帶修築的極爲堅固。我們以沃羅涅日方面軍近衛第6集團近衛步兵第23軍所屬的步兵第375師和近衛步兵第52師在第一梯隊組織防禦時的工事構築爲例,來看一下蘇軍防禦工事的構成。

步兵第375師庫爾斯克防禦態勢圖

每道防禦地帶由2、3道營防禦地域組成。主要防禦地帶上又分爲基本陣地和預備陣地。基本陣地由第一梯隊營佔領。營的防禦地域由連防禦地域組成,通常構築3道塹壕。塹壕之間由交通壕連接,交通壕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作爲斜切陣地使用。第一道和第二道塹壕之間的距離取決於地形條件,通常爲150—200米。這樣就可以保證第二道塹壕的火力支援防守第一道塹壕的分隊,從而建立起兩道塹壕之間有機的聯繫。同時又可避免德軍火炮和迫擊炮以1個表尺分劃同時殺傷兩道塹壕的人員。頻繁變換表尺分劃,將使德軍火炮、迫擊炮的射擊速率大大下降。此外,當德軍步兵衝擊第一道塹壕時,也不能有效地對第二道塹壕進行射擊。第三道塹壕構築在距第二道塹壕300米以上的距離上,構成了營的防禦縱深。保障營、團預備隊實施機動開進,以實施反衝擊。這3道塹壕構成了主要防禦地帶的基本陣地。預備陣地由師的諸兵種合成預備隊防守。預備陣地都設在敵可能的突擊方向上,並構成了主要防禦地帶的縱深。預備陣地通常距基本陣地4 6千米。這就迫使德軍在突破基本陣地後重新組織火力準備,炮兵陣地向前推進,從而使其炮火支援出現間隔。

在基本陣地和預備陣地之間構築了由團第二梯隊佔領的獨立的連和營防禦地域,並構築了假工事。在基本陣地前方1-2千米則設置戰鬥警戒陣地,通常是由排支撐點構成。主要防禦地帶縱深達5-6千米。第二防禦地帶距主要防禦地帶前沿10-15千米,縱深爲5千米。其工事構築和數量,與主要防禦地帶區別不大。在主要防禦地帶和第二防禦地帶內,構築了大量火炮、迫擊炮、坦克發射陣地和彈藥地窖,以及人員的掩壕和掩蔽部。各種障礙物也得到廣泛運用。在主要和第二防禦地帶前沿前設置了三列樁鐵絲網。在軍的地帶內挖掘了長37.7千米的防坦克壕和崖壁,其中主要地帶爲37.1千米。在1千米防禦正面上,防坦克障礙物總長爲1.2千米。步兵第375師還利用2個水壩的設備設置了面積約6公頃的泛濫區。在最重要方向上佈雷的平均密度達每千米正面2000枚以上,平均每米正面就有2枚。近衛步兵第52師還設置了2個可控地雷場。這樣的障礙物不僅設置在前沿,而且還設置在縱深,使得防禦的穩定性得到極大提高。此外,全部工事、火器發射陣地、預備隊配置地域都進行了僞裝。

蘇軍練習對低空目標射擊

這兩個師的防禦陣地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蘇軍其他部隊都是根據上述的標準結合自身具體條件完成防禦陣地的。只要看看下面的數字,你就會明白蘇軍在防禦工事上下了多大功夫。在3個月時間內,中央方面軍部隊共挖掘了總長5000千米的塹壕和交通壕,埋設了40萬枚地雷,僅在第13集團軍和第70集團軍地段上就架設了112千米鐵絲網,其中10.7千米是電網。在近衛步兵第81師9千米的地帶上,挖掘了39千米塹壕和交通壕,構築了222個步兵掩體、486個機槍掩體、136個反坦克槍掩體、148個迫擊炮掩體和143個反坦克炮掩體,還有228個人員掩蔽部和掩蔽工事,佈設了24789枚防步兵地雷和總寬度13.5千米的防坦克地雷場。

從以上可以看出,蘇軍在庫爾斯克的防禦陣地是極爲堅固的,與1941年和1942年那種陣地真有天壤之別。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根據會戰經驗制定了《1943年野戰條令》。條令規定部隊應以自己的力量建立在各種條件下,包括被圍條件下長期堅守、堅固的環形防禦。工程構築被認爲是保障防禦堅固性的決定性措施。條令爲1箇中等編成的師規定了寬10千米的防禦地帶。第一梯隊師防禦地帶包括縱深10-15千米的保障地帶和縱深5-6千米的主要防禦地帶。要求在主要防禦地帶前沿前及防禦地帶內、在翼側和結合部上、在防禦地段和防禦地域之間、在陣地之間、在通向第二防禦地帶和後方防禦地帶的接近地上,應設置綿亙的障礙物地帶。各種地雷或爆炸性障礙物是其中重要的內容。1945年3月的德巴拉頓湖戰役就是根據此條令構築防禦陣地的。

蘇軍76毫米反坦克炮在射擊

蘇軍在戰爭第二、三階段也較成功地解決了對坦克的防禦問題。其物質基礎是蘇軍兵力兵器數量的大量增加和兵器性能的改善,但對坦克防禦的戰術改進更是起子決定性作用。防坦克支撐點和防坦克地域已成爲這個時期蘇軍對坦克防禦的核心內容。庫爾斯克會戰中,大多數防坦克支撐點集中在主要防禦的核心內容。庫爾斯克會戰中,大多數防坦克支撐點集中在主要防禦地帶內並組成防坦克地域。在受敵坦克威脅較大的方向上,集團軍後方防禦地帶內也有大量防坦克支撐點。防坦克支撐點在戰線上的平均密度爲2.5千米正面內1個。防坦克支撐點內的兵力通常包括:反坦克炮、反坦克槍、迫擊炮分隊、自動槍組、坦克殲擊手、工兵和小羣坦克。其兵力兵器的密度,決定於方向的重要性和地形條件。防坦克支撐點配置成棋式隊形,與步兵分隊保持緊密的協同動作。防坦克支撐點的構築和協同動作的組織由合成軍指揮員負責,火力配系則由炮兵指揮員負責,他同時是防坦克支撐點的指揮員。可見,防坦克支撐點是由炮兵爲基礎組織的。

防坦克支撐點和防坦克地域都構成環形防禦,之間的間隙地都以各種火力和工程、地雷障礙物加以掩護。德軍坦克如果突人防坦克地域內部或防坦克支撐點之間,就會受到幾面火力的同時打擊和各種障礙物的阻滯中而陷入被動。爲封鎖德軍坦克突破後通向縱深的道路,蘇軍從師直到集團軍都建立了快速障礙設置隊,兵力爲裝備炸藥和地雷的1個工兵連到1個工兵營並加強有步兵分隊,機動工具爲汽車。反坦克炮兵預備隊也在各級軍隊的預備隊中佔有重要地位,兵力由1個加強反坦克炮連到1-3個反坦克炮旅不等。中央方面軍的反坦克炮兵預備隊兵力十分強大,共有3個反坦克炮旅和2個反坦克炮團。這些反坦克炮兵預備隊都是摩托化的,可以迅速向敵坦克威脅大的方向機動並佔領已準備好的陣地。

火箭炮和高射炮也參加到反坦克火力配系中來。儘管條令中沒有規定使用火箭炮對付坦克的條款,但蘇軍還是做了火箭炮進行機動的反坦克火力齊射的準備並進行了試射。蘇軍大量高射炮在完成對空防禦的同時也擔負了反坦克任務,其陣地的選擇和構築在考慮對空作戰時亦同時考慮了對坦克的射擊要求。

蘇軍122毫米M-30型榴彈炮射擊

巴拉頓湖戰役中,對坦克防禦的主要特點與庫爾斯克會戰時基本一致。只是更加集中防坦克地域到受坦克威脅最嚴重的方向上。40%以上的防坦克地域被集中到韋倫採湖和希爾瓦茲運河之間。這裏主要只有2個步兵師防守。每個防坦克地域至少有1個炮兵團,還有自行火炮、迫擊炮和工兵分隊。其中的迫擊炮用於消滅伴隨坦克進攻的德軍步兵。

坦克兵在防禦戰中的運用在這一時期也有了一些變化。首先是部分獨立坦克旅和團被配屬給步兵加強到防坦克地域內,擔任不動發射點任務和設伏任務。這使得步兵前沿的反坦克火力密度得到了提高。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作爲方面軍預備隊或第二梯隊,主要任務是協同諸兵種合成兵團實施反突擊。庫爾斯克會戰中,爲此預先就計劃好了3—5個反突擊方向。這些部隊全部集中使用,作爲快速坦克預備隊。在中央方面軍上述部隊配置在坦克威脅方向上的第二防禦地帶、第三防禦地帶之間,並直接位於部隊戰鬥隊形之內。而在沃羅涅日方面軍,這些部隊還配置在主要防禦地帶內,隨時準備單獨或配合步兵部隊和兵團向數個方向反突擊。在這裏,坦克第1集團軍在戰役過程中改變了原定的反突擊任務。由於近衛第6集團軍在戰役第1天下午就被擊退到第三陣地上,主要防禦地帶面臨着被突破的危險。但是此時使用坦克第1集團軍向未受到較大削弱的德軍突擊集團進行反突擊,還爲時尚早。因此,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下令坦克第1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軍和近衛坦克第2軍調到近衛第6集團軍的第二防禦地帶。並在那裏與近衛第6集團軍一起組織堅固的防禦。這樣,坦克第1集團軍未能實施計劃中的反突擊,但它的頑強防禦使德軍突擊集團受到很大削弱,從而爲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實施反突擊並阻止德軍進攻創造了條件。

蘇軍戰時統計,防禦作戰共擊毀德軍坦克和強擊火炮1861輛

蘇軍各種武器攻擊德軍費迪南德自行火炮示意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