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次,秦漢時期的人們習慣一日兩餐,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物質文化的進步,一日三餐制開始逐漸出現。最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上的地域差異,還是我國現今各大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史記》中說:“民人以食爲天。”意思就是人民以糧食爲自己的生活所繫,離開了糧食便如天塌了一般。可見,無論在哪個時期,無論在什麼地方,糧食永遠是人們最重要的東西。中國作爲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在喫這一塊,自然有着極大的發言權。接下來,我將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背景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替最爲頻繁的一個時期,在其長達三百六十餘年的分裂中,形成了大大小小三十餘個王朝。不過,期間也曾出現了一些短暫的和平,比如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比如統一北方,力主革新的北魏王朝。也正是因爲有了這些勵精圖治的政權出現,才使得南方和北方的經濟文化步入了正軌,而這也爲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此外,魏晉南北朝還是一個民族大融合階段,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趁着“八王之亂”紛紛擁兵自重,從而逐漸形成了多個地方政權割據的局面,由此促進了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從飲食文化方面來看,大量新鮮而富有生氣的東西開始傳入中原,使中華飲食文化獲益匪淺,比如胡椒、胡牀等。

最後,由於琅琊王司馬睿憑藉南方士族階層的幫助建立的了東晉政權,這使得世家大族們享有極高的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門閥制度。受門閥制度的影響,南方的文人士大夫們在生活上逐漸養成了一股享受生命樂趣、崇尚驕奢淫逸的及時行樂之風。在這股風氣的推波助瀾下,追尋美食的風氣開始蔓延,而這自然也爲美食製作的技藝提供了滋生土壤,極大豐富了飲食文化的內涵。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食物類型主要體現在南北的差異上。因爲氣候土壤的不同,加之民族文化的不同,南方多以種植水稻,如郭義恭在《廣志》中記載:“南方有禪鳴稻,七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漠稻,七月熟。”因此,南方人自然以大米爲主要食物,就連官吏月俸都以白米支付。

而北方則多以種植小麥,在主食方面也以麥粉作爲原材料進行製作。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餅,有湯餅、煎餅、春餅、燒餅等各類品種。如《魏氏春秋》中就曾記載了湯餅的食用情況:“何晏以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此外,像混沌、麪條等也皆是南北方人通食之物。顏之推對此就曾評價道:“今之混沌,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齊民要術》甚至對混沌的做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水引、餺飥法:細絹篩面,以成調肉臛汁,待冷溲之。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當然,除了主食以外,南方人還酷愛水產,北方人則偏愛肉畜,《博物志》中就有云:“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爲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爲珍味,不覺其羶也。”

南方地處長江流域,湖泊縱橫,素來都有魚米之鄉的說法,南方人以水產作爲食物材料,便是水到渠成之事。至於北方,因爲居於內陸,加之氣候土壤的影響,放牧業發達,以牛羊肉爲食便是北方人最爲平常的事。《北齊書》中就曾記載:“暉業以時運漸謝,不復圖全,唯事飲啖,一日一羊,三日一犢。”

中國人歷來就有用調味品來增加食慾的習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調味品非常的豐富。如《齊名要術》中就記載時人常常用蔗糖來製作“石蜜”:“又煎而曝之,即凝,如冰,破如磚棋,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

此外,因爲南方人喜愛喫甜食,往往都會用蜜糖來製作一種叫逐夷的甜醬,據《南史》的記載,宋明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鉢盛蜜漬之,一食數鉢。”當然,醬作爲一種古老的調料,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齊民要術》中就詳細記載了作醬的要法,其中包含了用各種肉類和植物來製作的步驟。

豆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格外的盛行。與糖不同的是,豆豉是一種鹹味的調味品,主要用於菜餚的加工,以增加菜餚的鮮香。對此,《齊民要術》中專門針對選料、批量、火候、檢測、過水、場地、季節、溫度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最後,醋這種調味品也是必不可少的。醋的製作方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樣在《齊民要術》中,光醋的製作方法就多達二十三種。其中還取得了兩項重大的突破:學會了固態發酵制曲釀醋法以及學會了利用各種穀物制曲和使用“酵母”傳醅的科學方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蔬菜種植業也有了新的發展,主要的種類有幾下幾種。

葵,又稱冬葵,味道甘甜,口感滑爽,深受時人的喜愛,是人們餐桌上的家常菜之一。蔓菁,也就是如今的大頭菜,因爲它全身上下皆可食,往往會被人們當做救荒的重點菜品。

除此以來,還有菘菜,陶弘景稱之爲:“菜中有菘,最爲常食”;還有培育最爲久遠的韭菜,原產印度,漢代傳入中國的茄子,以及菰,蓴菜等水生蔬菜。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水果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如左思在《蜀都賦》中的描述:“其園則林檎枇杷,橙柿梬楟。榹桃函列,梅李羅生。百果甲宅,異色同榮。朱櫻春熟,素柰夏成。若乃大火流,涼風厲。白露凝,微霜結。紫梨津潤,樼慄罅發。蒲陶亂潰,若榴競裂。甘至自零,芬芬酷烈。”可見,這一時期的水果種類極其的豐富,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食物的製作

正如前文所言,北方人多用麥粉製作各種品類的餅。除此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做法。

比如南方人喜歡喫大米,那麼有時便會將大米熬成粥,然後加入煮熟的豆子,是謂豆粥,西晉文學家石崇就酷愛喫豆粥。

此外,南方人爲了將魚類水產加以儲存,通常都會將其製作成魚乾,待到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梁書》中曾記載,時人何遠“每食不過乾魚片而已”。當然有時候也會將魚切成片,也就是所謂的膾。

而北方人則對肉類有着獨特的嗜好,對於肉類的加工自然也有獨特的方式——炙。所謂炙,其實就是將加工過的肉類放在火山烤。這種方法,由來已久,隨着遊牧民族的南遷,逐漸傳入中原,慢慢開始普及開來。

同樣的,爲了將肉類進行更好的儲存,時人也會將它製作成肉乾,也就是肉脯。肉脯的做法由來已久,早在先秦就已出現,到了魏晉南北朝,更是越加盛行。

魏晉南北朝的飲食習慣是從秦漢時期發展而來的,但是卻又有着顯著的變化。

首先,秦漢時期的食物在製作過程中非常的粗糙,品類也比較的單一。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門閥制度的出現,上流階層的文人士大夫們對美食逐漸產生了審美、文化的需求。而這顯然對食物的製作技藝,以及品類的多樣性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是由秦漢時期的粗糙向精工細作過渡的。換句話說,它奠定了中華飲食精工細作的基礎。

其次,秦漢時期的人們習慣一日兩餐,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物質文化的進步,一日三餐制開始逐漸出現。並且由於該時期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非常頻繁,隨着西域的胡牀等新鮮事物的引進,人們開始從秦漢時期的分餐制逐漸走向合餐制。


此外,北方遊牧民族的大量內遷所帶來的獨特飲食文化,也爲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使該時期的飲食文化朝着多樣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最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上的地域差異,還是我國現今各大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人們飲食上的差異,主要源於地域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魏晉以來的長期分裂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