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二,晉武帝也幾次三番的測試過司馬衷,但是都被賈南風一夥給矇混了過去。司馬衷做太子時,是賈南風矇騙晉武帝,讓司馬衷得以繼承皇位。

晉惠帝司馬衷是“何不食肉糜”故事的主角。這個故事很簡短,但具有代表意義:當時天下發生饑荒,百姓餓死無數,大臣上奏此事,司馬衷坐在高高的皇位上,竟然問大臣:“百姓沒有米飯喫了,爲什麼不喝肉粥呢?”

“何不食肉糜”的本意是指不瞭解事物的真實情況就妄下定論,可以說是無知無畏的另一種比較文雅的說法。

後來,某些公衆人物的所作所爲,賦予了這句話新的含義:富人不懂窮人的苦,卻對窮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甚至是橫加指責。“何不食肉糜”慢慢變成了“站着說話不腰疼”的另一種文雅說法。

從代指無知到代指無德,這個成語越來越受到網友的歡迎,也越來越被意見領袖所抗拒。不信?你可以試着在大V的動態下發一句“何不食肉糜”,肯定能噁心到人家,百試不爽。

我們繼續說這個故事,司馬衷肯定不會想到,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會成爲他的黑料,而且一千多年後的人們還在拿這個故事黑他。人們覺得他不識民間疾苦,不顧百姓死活,甚至覺得他生性涼薄,奸惡狡詐。


其實司馬衷是個可憐的人,他天生有智力缺陷。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我們當然無法考證司馬衷的智力發育水平。但是,有史料可以稍微推測一下。

張泓:“太子不學,陛下所知,今宜以事斷,不可引書。”

譯文:“太子沒有學問,陛下是知道的,今天可以讓他回答問題,但是不能要求他引經據典”。

古人說話是非常委婉的,張泓說司馬衷沒有學問,那肯定是什麼都不懂。如果換成一個現代人,肯定就直接說司馬衷是個癡呆了。張泓又說司馬衷可以回答問題,不能引經據典,說明司馬衷只能一問一答,只能回答簡單問題。那麼,司馬衷的智力水平應該不會超過8歲。


很多人質疑,晉武帝又不是傻子,爲什麼會傳位給一個傻兒子呢?這裏面的原因比較複雜。簡單來說有三點:其一,“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司馬衷是嫡長子,立他爲太子可以服衆,也可以保證大局穩定。

其二,晉武帝也幾次三番的測試過司馬衷,但是都被賈南風一夥給矇混了過去。這讓晉武帝有了錯覺,認爲自己的兒子或許只是反應遲鈍,記憶不好,智力應該沒有大問題。

其三,晉武帝自己覺得爲司馬衷鋪好了路。在外設八王,用於拱衛中央;在內則安排了司馬衷的母黨輔政。在晉武帝的想象中,即使兒子有些反應遲鈍,承平之下也不至於生出大亂。

後來的情況,跟晉武帝想得完全不一樣。自從司馬衷在13歲那年迎娶了賈南風以後,厄運就開始了。賈南風一直把司馬衷當作傀儡,遙控操縱着大局。

司馬衷做太子時,是賈南風矇騙晉武帝,讓司馬衷得以繼承皇位。司馬衷即位後,賈南風完全把持了朝政,還清除了司馬衷的母黨勢力。朝政由賈南風一人說了算,甚至還假造司馬衷的詔書。賈南風的胡作非爲最終造成了“八王之亂”。


再回到開頭的那個故事。司馬衷本身癡傻,朝政還被賈南風一手掌控。天下饑荒,百姓餓殍遍野這種國家大事根本輪不到司馬衷來決策,司馬衷無意也無力作決策。

善良的司馬衷只是關心百姓生死,像孩子一樣傻傻地問了一句“何不食肉糜?”,這原本是良善的表現,絲毫不應該被譴責,被譴責的應該是賈南風一夥人。


爲什麼要譴責賈南風一夥人?因爲《晉書·惠帝紀》中對司馬衷時期的大事有很多記載,但對司馬衷本人的言行、作爲和決定卻所言甚少。司馬衷一輩子說過很多很多幼稚的話,做過很多很多愚笨的事,卻只有“何不食肉糜”等一兩句話記載了下來。這說明,是別有用心之人故意讓這句話流傳了出來。什麼用心?斗膽猜測:是想把天下大亂,浮屍遍野的原因歸結於司馬衷癡傻。誰會這麼做,只有賈南風一夥有這個動機了。

司馬衷娶了比自己年長兩三歲的賈南風,沒有抱上金磚,反而背上了一口大黑鍋。自古無情帝王家,真是可悲可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