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棋與武術,都是包含東方哲學的一種技藝,也總愛被人推到玄之又玄的境界論上去。在武俠人士中,棋藝有時可以衡量一個人武功的高度或境界。

琴棋書畫,可謂四藝,撫琴與下棋均是雅事,其實兩者都可以融入武功較量之中。圍棋與武術,都是包含東方哲學的一種技藝,也總愛被人推到玄之又玄的境界論上去。在武俠人士中,棋藝有時可以衡量一個人武功的高度或境界。

圍棋的棋形與手筋,好比武術的出拳,邁腿;

圍棋的定試,好比武術套路;

圍棋的死活,好比武術中的點穴;

圍棋中的術語如騰挪,還是借用的武術術語......

1、武藝與棋藝的“氣機”

衆所周知,武功在於“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武術技能的較量講究丹田的運氣術,而圍棋的生存之本在於“氣”,氣之流轉、變動便成棋局,有氣則生,氣盡則棋亡。所以好的棋形態舒展、生動,愚笨的棋形則生澀板滯,就像大千世界的萬物,皆有賴於氣機而有生機。

在武俠小說中,愛棋成癡者,往往兵器也換作了棋盤棋子,如《碧血劍》中的木桑道長、《笑傲江湖》中的黑白子、《天龍八部》中的函谷七友之一範百齡。棋盤棋子作爲“兵刃”,突出的不是打鬥,而是其文化與審美意義,棋盤棋子的作用首先在以棋會友,用於打鬥,更多不在攻擊,而在防身而已。身負棋盤遠遊,其形象更像俠士而非刺客。

2 、武藝與棋藝的“境界”

其實武功境界與棋藝境界也頗有相通之處。在作品《笑傲江湖》中,令狐沖被罰在思過崖上面壁,邂逅華山派老前輩風清揚,風清揚給了他一番劍術上的教誨:學劍之人,第一步是學會一招招的招式;第二步便是活學活使,各招渾成,而不是拘泥不化;第三步是能化有招爲無招,把學過的招式通通忘記。

“要做到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的劍招使得再渾成,只要有跡可循,敵人便有隙可乘。但如果你根本招式,敵人如何來破你的招式。”

心無所滯,順其自然,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武功便進入了出神入化之境。

圍棋大約也可分這麼幾種境界:

第一步,先學會定式、死活、官子更方面的基本招式;

第二步,要能使各種招式渾然一體,既要懂得基本套路,又要懂得拘泥不化;

第三步便是“無招”了。

前兩步,一般高手通過努力都能掌握,而能否達到“無招”境界,最後只能看你的悟性了。

3、 “珍瓏棋局”的妙意

關於圍棋,《天龍八部》中有一經典片段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即逍遙派掌門人無崖子所設的“珍瓏棋局”,尋常的“珍瓏棋局”少則十餘子,多者也不過四十五子,但無崖子的這個棋局卻有二百餘子,三十年來無人解開。而結局則是,不通棋藝的虛竹爲阻止未破此局的人自殺,拿起一粒白子閉眼隨意一放,放在一塊已被黑棋圍得密不透風的白棋之中。在無崖子怒斥中胡鬧之時,豈知虛竹閉目落子而殺死自己一片白棋後,局面頓呈開朗,黑棋雖然大佔優勢,白棋卻已有迴旋的餘地,不再像之前那樣縛手縛腳,顧此失彼。

“珍瓏棋局”的故事中能看出,武林著名武功高手,也多精通於棋藝,說明武功與棋藝存在相通之處。雖然小說故事中可能存在虛構或誇大成分,但這看似玄妙的棋局,卻道出了一個獨特的哲學和心理學道理,正如作品中少林玄難大師所言:“這棋局本來糾纏於得失勝敗之中,以致無可破解,虛竹這一着不着意於生死,更不着意於勝敗,反而勘破了生死,得到解脫。”

圍棋,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戰鬥,在圍剿與反圍剿中爭取生存的權利,只不過它把這種生死之爭遊戲化了。武俠與圍棋,都是一種爲征服他人而展開的武力與智慧的較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