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對待父母的態度”。

其中,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而表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佔比卻高達56.28%。

這樣的反差,令無數父母心驚。

而這三種親子關係,傷孩子最深!

1. 控制

父母總有自己的一套說辭:

“我這是爲你好”

“小孩子懂什麼”

“難不成會害你嗎”

……

還記得那個給父母寫了一萬五千字控訴書的北大才子王猛嗎?

從小被父母管控:“我父母一直傾向把我關在家裏,按照他們的喜好去做。”

在控訴書中,他這樣寫道:

交的朋友,爸媽都要過目;喜歡奧數,爸媽卻反對;

?想去外地讀書,被爸媽拒絕;大學後,被託付給他不喜歡的親戚,開始了另一種方式的控制……

在父母控制之下的子女最後往往有三種常見的反應:

反抗:

子女也養成了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

屈服:

子女變得唯命是從,怯懦無能。

同化:

子女認同於專制父母,模仿他們。

電視劇《小歡喜》裏,英子在跳河時哭着對自己親媽喊出自己想逃離。

因爲母親管她太緊,她終於承受不住了。

永遠不能忘記,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他也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也會感到壓抑和痛苦。

2. 語言暴力

有人曾說過:

“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廢物!”

“你根本不配讓我付出這麼多!”

“看看你這沒用的樣子,死了算了!”

父母的責罵和打擊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

孩子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即便成年後,這種自卑和消極態度還會保留在心裏,變得時常苛責自己。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

其中高贊回答讓人痛心:

“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着我說:發什麼神經。”

語言暴力,有時比肢體暴力更可怕。

它就像一根細小的針,留下不起眼的傷口。隨着時間的推移,讓一個人的內心千瘡百孔。

願已經是父母,或將要成爲父母的我們,都能溫和,理性,好好地和孩子說話。

3. 總是指責,卻不去理解

我們常常看似在意孩子的情緒,結果卻並不理想。

“哭有什麼用!”

“爲什麼這麼不聽話!”

“你沒必要發脾氣,有什麼用!”

滿是指責,甚至暴力相向。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爲什麼越來越不喜歡和家長溝通了?

高贊回答說:

因爲不信任。

小時候,被別人欺負打了回去,對方媽媽找到家裏,我解釋,爸爸不信,轉手就給我一巴掌:“你不招惹別人,別人會招惹你?”

寫完作業,剛拿出手機,家長進來就說:“又玩一天手機,一點都不知道努力!”

和異性朋友同行,馬上被懷疑:“是不是談戀愛了?”

在房間寫作業,父親沒事就進去看看,是不是又在偷懶。

不是孩子天生不願意與父母溝通,而是父母一次次不問緣由的責怪和不信任,戳痛了孩子,讓孩子望而卻步。

4.

這世上的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大部分孩子,也是愛父母的。

只是很多時候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出現了錯誤,他們的愛,被埋在孩子的誤解和怨恨下。

隨着時間的推移,愛卻也變得面目模糊。

親子關係一旦失衡,所有人都會沒有了界限。

作爲父母,我們需要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注重愛的表達方式,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爲更好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