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比天嬌原創,抄襲必究。
聽過很多關於愛情的優美詩句:“山無棱,天地合,纔敢與君絕”“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可是,人既成不了天,也成不了地,只能踏踏實實的過自己的平凡日子。
愛情和婚姻這兩者之間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別的。愛情總會帶有一點美好的幻想,有了憧憬纔會有渴望走進婚姻的衝動,不是嗎?
而婚姻,總會帶有瑣碎而真實的煙火氣,婚姻之路也不會因爲男女之間的愛情而變得平坦,它需要你屏氣凝神的付出全部的精力去走完。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爲今天收到了一位年輕讀者的留言,她叫袁芬芬,今年已經32歲了,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目前在一家公司裏做財務工作。
芬芬和愛人的感情很穩定,因此她對於婚姻還停留在愛情的純真幻想階段,認爲婚姻和愛情就是絕對融合在一起的,兩者缺一不可。
芬芬的印象中,自己的父母都是很保守和中規中矩的人,從來沒有在自己的面前表露出他們有多麼愛對方。但是她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目睹了父母之間的一點一滴,感受到其實他們還是有愛的。
芬芬的爸爸是電廠裏的一名普通工人,母親是家屬沒有工作。雖然母親不上班,但是她絕對是家裏缺一不可的人。芬芬是母親一手帶大的,奶奶和姥姥在她出生前就都已經去世,她體會得最多的還是來自母親的疼愛。
而父親,每當他下班的時候,母親總是先遞上一條打溼的毛巾讓他擦臉,等他坐下來,家裏的小茶几上,冬天是一杯熱茶,夏天是一碗綠豆湯。等父親愜意的看完新聞聯播,熱騰騰的飯菜也已經上了桌。
父親和母親都是最普通不過的老百姓,芬芬從來沒有聽過他們對彼此說過一句表達過愛的話,但是她覺得有了幾十年的夫妻情義,在他們那一輩人的心裏,應該是不用表達出來也能體會得到的吧。
所以,芬芬在父親還在世的時候,一直以爲他們是深愛着對方的。可是,在父親去世之後,母親的所作所爲,讓芬芬感到不可思議,也動搖了她一直以來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
芬芬的眼裏,母親是老實又本分的一個家庭婦女,雖然沒有念過書和上過班,但是在感情上也是專一的,她從來沒有見過母親對着父親高聲說過話,也從來沒見母親抱怨過父親什麼。
可是——“爲何我爸去世才2個月,媽就改嫁了呢?”
芬芬很困惑,她本來計劃着,等母親的情緒緩過來後,就和她商量來自己的家裏一起同住,這樣今後也方便她照顧母親。但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55歲的母親,竟然飛快的和一位退休教師結了婚,還沒有和她商量,等她知道的時候,兩人把結婚證都領了。
芬芬說,母親已經把父親名下的房子過戶給了她,母親自己搬到那個對芬芬來說還是個陌生人的“叔叔”家裏。那個人一輩子沒有子女,母親說能找到這樣的再婚對象挺好的。
直到現在,她還處於震驚的情緒中不能平復下來。她不懂也不明白,母親這麼草率的再婚,是圖了什麼?
是自己不夠孝順?還是她對父親的愛這麼快就改變了?芬芬用自己三十幾年的人生閱歷來思考這個問題,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婚姻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根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有沒有愛情就一句話能說明白的。在婚姻裏有這三句話,作爲成年人你必須懂:
兒女不是此生長久的依靠,伴侶纔是。
人家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能夠從年少無知牽手到白髮蒼蒼,這也是婚姻賦予長壽之人最好的禮物。但若是中老年喪偶之人呢?難道他們就喪失了擁有老來伴的機會了嗎?未必。
按照有些子女的想法,父母其中一人離世,把剩下的那一個接到家中養老就是最理想的方式。不可否認抱着這樣想法的人出自一片孝心,可圈可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父母即便是到了中老年之後,依舊還存在着情感方面的訴求,而這,恰恰又是子女們的反哺之情所無法替代的呢?
芬芬的母親不管是出自於哪種考慮,她邁出再婚這一步,其實都是一種很現實的選擇。子女們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不可能把父母背在肩上過完下半輩子,而失去配偶的人,尋找到新的伴侶度過餘生,在心理上也是一種歸屬和依靠。
愛情永遠不會是一張長久的飯票,婚姻卻可能讓你衣食無憂。
這麼說可能太殘酷,但絕對是現實中存在的現象。愛情不能掛在嘴邊當飯喫,可是一段腳踏實地的婚姻,卻可能爲你遮風擋雨。
芬芬的母親是個家屬,她自己都沒有生活保障,那麼就算跟着女兒生活,她內心可能也會是缺乏安全感的,可是,她再婚的對象卻是個無兒無女,又有着退休工資的人,對她來說是再理想不過的伴侶,爲什麼不能抓住機會呢?
已經逝去的愛情,我們可以放在心中去緬懷,無人可以打擾。但是面對需要喫喝住行的人生,我們卻無法純粹的做到不食人間煙火,只靠精神和懷念就能度過餘生。
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在婚姻裏的運氣永遠不會太差。
無論你此生和誰結爲夫妻,你都必須記住,你,纔會是自己永遠的主人。此生值得你去永遠保持的一個好習慣,那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要因爲已經嫁作人婦,或者已爲人母,就人云亦云,活在他人的思維裏。你要時刻清楚你想要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 ,也就是你將來想要過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的。
芬芬的母親雖然喪偶,但是她依舊還有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子女們所阻止不了的。無論再婚是對還是錯,那畢竟都是她自己選擇的路,也是她希望去走的一條路。
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會固定在同一種模式裏。總會有人跳脫出來,帶着自己的風格去行事,譬如對待婚姻。這也就是爲什麼每人的婚姻觀會如此不同,卻總是會有一男一女心甘情願的牽手走進婚姻的道理。
愛過,並不代表就能相守一輩子,也並不代表人老了之後,就必須過着靠着回憶度過餘生的日子。
人生很長,需要好好思考怎樣去打磨自己的婚姻之路;人生苦短,失去眼前暫時的陽光並不可怕,一昧的緬懷在過去,你就要失去整個太陽了。
芬芬現在最該做的,就是放寬心胸,試着對母親的改嫁抱着包容的態度去接納、理解。畢竟,希望母親過得幸福,纔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嗎?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