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阿煜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原文】四十七年(己亥、前322)
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译文】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322年)
秦国张仪从啮桑归来后被免去国相职务,改任魏国国相。他想让魏国臣服秦国,为各国带头,但魏王没有听从。秦王便派兵进攻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又暗中送给张仪丰厚财物。
【解析】张仪的国相做得好好的,突然就被秦王免职,并外放到了离中枢很远的地方。这件事情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
张仪被外放也并非没有任何迹象,可能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不能在一个位置待得时间太长了。张仪从公元前328年开始担任国相,至今已经六年了,相当于现在干了一届多的任期了。如果再继续担任国相,势力会更加庞大,根深蒂固,秦王会绝对难以驾驭了。此时就需要让其换个地方,异地任职,避免继续做大。
2、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张仪的优势在于卓越的外交才能。此时派张仪担任魏国的国相,相当于秦国驻魏国的外交大使。张仪可以充分发挥他的纵横之术去游说魏王。秦国就可以双管齐下,从军事和外交两方面去影响魏国的决策,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3、让其感受宦海沉浮。秦王一方面让张仪通过一次成名战就一步登天,提为国相。另一方面又借外交的理由免掉张仪的职务,外放他国。通过这样一起一落,让张仪不要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就翘尾巴,知道自己所依仗的一些东西都是假象。这样,张仪才会深刻地明白自己能有今天的一切,都是因为秦王的赏识。没有了秦王的赏识,自己什么都不是。张仪会更加忠心为秦王服务。
张仪领会了秦王的意图,马上就行了以下行动:
1、不撂挑子。张仪外放后,并没有因为落差太大而情绪低落,看淡一切。很多文人墨客不得意时,都会难以疏解心中抑郁之气,寄情于山水之中,不问世事。这是明显地闹情绪给领导看嘛。领导心里是较为反感这种行为的。而张仪这种端正的态度是最让领导满意的。
2、积极执行任务。虽然任务比较艰巨,张仪还是立刻执行了领导的指示,想方设法地做魏王的工作,争取让魏国带头臣服。不管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张仪的行为就带给了秦王良好的印象。任务完成以后,张仪能够官复原职,就有非常大的可能了。
3、配合领导行动。张仪说服失败后,联系了秦王。秦王也马上做出反应,发兵攻打魏国,同时给张仪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去进行策反工作。这就是软硬兼施逼魏王就范。通过长时间的高压,魏王心理防线终究有一天会被冲垮的。这就是秦国的机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确的心态会带来正确的结果。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