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心功能差、肺動脈高壓,患兒反覆出現肺水腫、肺出血,經多次行腹膜透析減輕液體負荷、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症支持治療。入院時患兒晨晨(化名)呼吸急促、咳嗽咳痰明顯、外院診斷爲“先心病,室間隔缺損,中度肺動脈高壓”。

4月29日,一對年輕的父母懷抱一名襁褓中的嬰兒從廣東省連夜趕赴湖南,慕名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急診科。

因病情危重,患兒緊急收住PICU治療。

入院時患兒晨晨(化名)呼吸急促、咳嗽咳痰明顯、外院診斷爲“先心病,室間隔缺損,中度肺動脈高壓”。

入院時查胸片“心臟增大,雙肺炎症”;心臟彩超示“幹下型室間隔缺損(6mm),雙向分流,右室肥大,重度肺動脈高壓”。

對於一個多月的小嬰兒來說,這些都是致命打擊。

如不及時手術,肺動脈高壓進一步發展,出現“艾森曼格綜合徵”,可能失去手術機會,甚至死亡……

以PICU陳淳媛教授和心胸外科王電軍副教授爲核心,成立了包括體外循環組、麻醉科、手術室、影像科、臨牀藥理等多學科(MDT)的醫療救治小組,爲晨晨制定了最佳診治方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極抗感染治療,患兒於5月9日在全麻體外循環下行“室缺修補術”。

(出現肺動脈高壓時出現右向左或雙向分流)

術中發現患兒“室間隔缺損8mm,永存左上腔,重度肺動脈高壓(肺主動脈直徑比爲2:1),右心室肥大”。

患兒術後出現明顯低心排,血氧、血壓不能維持,心率大於200次/分。

在氣管插管+轉運呼吸機輔助通氣下由麻醉科醫師、心胸外科醫師、手術室護士以及兒科醫護人員護送至PICU。

術後使用多種血管活性藥物難以維持血壓,持續心率增快、四肢循環不良、浮腫、肝大、尿少等心源性休克表現,並出現明顯“寒冷損傷綜合徵”。

(氣管插管下的晨晨行腹膜透析治療)

情況緊急,時間就是生命,陳淳媛教授和譚彥娟護士長帶領醫護團隊立即採取相應急救處理,積極抗休克、限液、抗感染、強心利尿,降肺動脈壓,止血護胃等治療。

由於心功能差、肺動脈高壓,患兒反覆出現肺水腫、肺出血,經多次行腹膜透析減輕液體負荷、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症支持治療。

經過近1周的守護,患兒生命體徵才漸漸平穩,漸漸撤除呼吸機和血管活性藥、拔除腹膜透析管,吸吮少量奶。

(撤離呼吸機後的晨晨第一次嘗試經口喝奶)

沒有了讓人難受的氣管插管,還能喝到甘甜的乳汁,此時的晨晨終於“嚐到”了幸福的味道。

5月28日上午,經過30天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晨晨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順利出院。

(晨晨一家和部分醫護人員合影)

目前,多學科診療模式(MDT)越來越適應當前醫療現狀,大大提高了疑難重症患兒的救治成功率!

PICU將和各專科緊密配合、多學科合作,建立兒童危重症MDT,做好兒童危重外科疾病的圍術期管理,爲危急重症患兒保駕護航!

(編輯zebra。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唐楊思思 譚彥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