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不僅影響了當時當世的人事浮沉,還在時間的積澱和民衆的演繹下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某些姓氏之間嚴禁通婚就是其中明顯的一例。透過這樣的習俗,我們可以鉤沉歷史的足跡。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李姓作爲百家姓中的四大姓之一,是一支強大的譜系。李氏更是在中國歷史上開創了盛及百世的李唐王朝。然而李氏和朱氏之間的恩怨,也始終伴隨着唐王朝的興衰。公元618年,李淵建朝。僅三百年後,朱溫推翻了唐朝,建立了後梁。明朝末期,李自成發動農民起義,又親手毀滅了朱家王朝。世事更迭,在這樣的“你來我往”中,李朱兩氏間的恩怨難解難分,談婚論嫁成爲家族間明令禁止的事情。

如果說李朱恩怨是王朝引起的,那麼潘楊則是家族間的仇恨。北宋末年,潘美率軍征伐遼國,撤兵時在戰況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和監軍王侁強行命令楊業征戰,導致楊業慘死敵手。潘楊二家的樑子就此結下。後來經過民間文藝的反覆傳說,潘楊分別代表一濁一清,對峙分明,兩家也制定下永不通婚的家規。現今山西的一些地方仍保留着這樣的規矩。

潘姓和武姓禁止通婚則是由於《水滸傳》中對於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杜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是一對恩愛夫妻,但在《水滸傳》中,潘金蓮勾結上西門慶,併合夥謀殺了自己的丈夫武大郎。這樣的故事情節太過深入人心,導致潘武二氏之間有着莫名的敵對關係,倒是令人無可奈何。

嶽姓和秦姓之間的恩怨則是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俠肝義膽,忠誠熱血,是歷史中相當當的英雄。但英雄總薄命,秦檜爲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惜暗示詭計將岳飛陷害致死。岳飛後人爲銘記祖輩的忠義和慘烈的結局,制定下祖訓,祖祖輩輩不得同秦姓通婚。這一傳統規矩在現今丹陽一帶仍舊有所保留。

鄭姓和施姓間的仇恨也是自朝廷中遺留下來的。鄭成功力求反清復明,並說服了已經投降清朝的施琅加入他的隊伍。但在逐漸相處過程中,二人之間矛盾叢生,先是鄭成功殺死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結下了殺親之仇,再是施琅再投清朝,對鄭家幾近一網打盡的報復。鄭施之間自此在歷史上勢不兩立,提及便恨得緊咬牙根。前幾年還曾傳出臺東地區一施姓女子爲同鄭姓男子結婚,不惜改姓的故事。但隨着人們歷史記憶的消退,倆家之間的仇恨也在一點點消減。

與前五對因爲仇恨而禁止通婚不同,曹姓和操姓之間則是因爲同源同宗的血脈之情。曹操兵敗後,司馬氏大肆對曹家後人趕盡殺絕,爲保存最後的一點血脈,曹操的孫子曹霖改姓爲“操”,以瞞天過海,曹家的香火才得以延續。在這之後,曹家和操家爲避免違逆倫理約束,便制定下不得通婚的規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