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些孩子因为自卑的存在,更容易受到欺负,他也不愿表现出来,我们这时可以培养他的维权意识,看一些健康短片,引导孩子向老师求助。但当你的孩子过分内向了,不愿与周围环境产生交集,很有可能就是自卑,是一种性格的形成。

  “我们有太多的孩子,是在父母批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这样很容易造成他们自卑的性格,最后用一生去努力克服这个弱点。”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里这么写到。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孩子长期处于自卑的心态,对他的未来生活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不论是自卑还是骄傲,这都不是完美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现这5种迹象,那么要注意了,这可能就是自卑的表现:

  一、过分内向,不愿表现

  家长常会把自卑理解为性格内向,其实这是两种概念。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产生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落差。心理学家阿德勒还认为,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就会发生一定的自卑感。

  内向是气质层面的概念,对应了外向,而气质没有本质上的好坏之别。但当你的孩子过分内向了,不愿与周围环境产生交集,很有可能就是自卑,是一种性格的形成。比如说在学校中,孩子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因为他自己心理上存在一定落差——问题与自我能力的不匹配。

  他们担心错误的发生,以免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而老师或者家长可以用简单的问题作为引导,使孩子有充分的把握来回答,而后将其引入群体中去。还有些孩子因为自卑的存在,更容易受到欺负,他也不愿表现出来,我们这时可以培养他的维权意识,看一些健康短片,引导孩子向老师求助。

  二、追求表扬,虚荣心强

  这一点其实与不愿表现息息相关。譬如说当孩子回答出了问题,老师表达了肯定之后。心中的落差会进一步缩小,但是相比较长时间的自卑感,孩子会表现出对更多赞赏的需要。希望可以被更加重视,成为中心。而且,表扬的获得,在一方面产生了掩饰的作用,我们既要肯定,也要正确面对存在的缺点,不能要孩子在虚荣中失去自我。

  有一些家庭环境相对较好的孩子,由于缺少陪伴,也会产生自卑。父母给予物质上的安慰是不够的,一味地追求物质,会让孩子心理产生偏向。在学习的时候不愿表现,在穿着上整日沾沾自喜。李开复说过: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会因为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这也同样适用于孩童。

  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自卑的孩子对受伤有着绝对的恐惧。表面上,孩子的放弃是对自身的保护,但是自暴自弃容易让人失去斗志。一般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和家庭教育有关。父母的过分要求使得孩子认为自己达不到所定目标。在学校里,孩子不愿尝试学习,就算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也任由其发展,展现出一种无所谓的事态。

  在一些交流活动上,时常会与别人的风姿作比,然后垂头丧气,如果孩子常把“就这样吧”“我不行”“我尽力了”这些挂在嘴边,我们就要警觉起来。法布尔说:“绝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这时,家长需要发现孩子的优点,或大或小,或显或隐。

  四、语言能力较差

  科学研究表明,80%以上的自卑儿童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语言缺陷。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和孩子与环境交集较少有关。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语言使用中表现为不敢说或者模仿他人的观点;二是言语理解较差。我们要鼓励孩子进行社交活动。人是群居动物,没有谁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增长孩子的词汇量是很必要的,逐步了解语言结构。家长可以多问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或者最喜欢的哪个老师等等。目的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五、怀疑、嫉妒心理较强

  这一点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较少表现。如果有数个兄弟姐妹,这种心理现象就会被放大。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因为怀疑,是与生俱来的。2-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怀疑的意识,对幼时家长的指令,孩子总表现出拒绝,这其实也是一种怀疑。

  但是自卑的孩子常会将怀疑和嫉妒结合起来。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认可,周围孩子的进步会要他有更强的不安全感。总是怀疑家长或者老师有没有偏爱,从而进一步怀疑自己。此时我们要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多找一些闪光点,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身上来。

  教育是一门学问,家长要警惕孩子的自卑的五种表现,并拒绝自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