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函谷关3D复原图不过我们回看战国初年的景象,任谁也很难想像到秦会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三晋接管了春秋霸主晋国的全部资源势头正猛,南方的楚国凭借巨大的地盘也极其被人看好,远东巨无霸强齐靠着商业的积累也有着一战之力。而秦国呢?实话实说这个时候他就是中原强国眼中的西戎国家,估计在魏文侯的眼里就和光屁股拿石斧的原始人差不多。《过秦论》中的开篇就指出了秦国可以完成霸业的原因,据《过秦论》中记载: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崤函古道就是因为有崤函天险的守护使得秦国没有被吞并的危机,等到时机成熟时自然有机会染指天下,可见此地对于秦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是战国初年,崤函之地可是牢牢掌握在魏国手中的,只要随便在函谷关外扔上几千人,就能让秦军十万大军无法出关。可惜的是,魏国的中兴之主魏文侯虽然重视人才,锐意进取,可是却犯了巨大的战略性错误,那就是兴全国之力攻占河内地,而忽视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导致魏国陷入战争的泥潭,也直接导致了崤函天险的易主。为什么文侯会犯下如此巨大的错误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拨开迷雾,来探寻事情的真相。

魏文侯是魏国的中兴之主

人才辈出国力强盛要是说到战国初期的魏国,天下英才无人不伸大拇指,文侯登基以来,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所以天下各国人才纷纷来投。加上人家魏地本地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土生土长的魏人也出了很多人才,因而魏国得到了一个战国人才库的外号。有句话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文侯却是一个难得的会识人会用人,而且擅长招揽人才的大师。随着李悝吴起、乐羊、魏成等大才的治理,国力日益强盛。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西门豹治邺》,讲的是西门豹铲除活人祭河神的封建陋习,当西门豹令士兵将恶贯满盈的神婆投入河中时,实在是大快人心,一个鲜活的爱民如子的地方官形象跃然纸上。其实,西门豹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据《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中记载: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可见西门豹的最大贡献并不是铲除封建迷信,而是在水利上有大作为,他修建的十二条西门渠,到汉代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造福了一方人民。

《西门豹治邺》不过比起其他人,西门豹的事迹还是略显单薄,因为其他的魏国名臣的作用更加明显,不仅有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变法,还有着极其先进的军事选拔机制。正是因为魏国有这样一大批人才,所以才能在战国初年屡屡兴兵的情况下还保持国力强盛。如果说这些人才像天上的繁星一样闪耀,那么有两个人就是璀璨的月亮。李悝和吴起作为文侯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相辅相成,成为了魏国重要的基石。李悝进行土改,创作《法经》,主要成就在于使国家稳定,人民富足;而吴起的贡献,则在于最先发现了河西地区的战略价值,并且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将秦军牢牢限制在函谷关以西。

李悝画像

吴起坚持夺取河西吴起,姜姓,吴氏,名起,卫国人,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他本来在鲁国为将,却被鲁穆公怀疑,于是投奔魏国。据《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魏国的国土被韩国截断因此文侯就重用了吴起,这也是文公识人善用的重要佐证。当时魏国的土地主要分为河西地和河东地,也有人以黄河为界,将魏国土地分成四地:河西地,河东地,河外地和河内地,但其实这种分法只是将河西和河东地用黄河划分,二者领域是相同的。今天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河内地和河西地。河内地处于今天的河南新乡、安阳、焦作一带,这里土地肥沃,十分适合耕种,人口密度较高,周边陆路交通便利,十分适宜农业和经济发展。但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周围分别被赵韩齐宋等国家包围,很难依托地势组织起有效的防守。但是,魏文侯始终将战略目标放在河内地,的确,此地的经济价值很高,而且地处我们所说的中原大地的核心地带,政治意义浓厚,所谓的问鼎中原指的就是这一区域。而吴起却始终反对这一战略目标,在他的心中,首先要占据崤函天险,因为这里只有魏秦两家相争,眼下魏的实力明显高于秦,攻下此地难度不大,而攻下此地后,整个河西地都将成为魏地的大后方,唯一有威胁的秦军又无法出关,所以适合长期发展以图天下,这一观点和文侯背道而驰。

魏武卒和装备不过当时魏国有一支战无不胜的部队,魏武卒就是吴起一手训练出来的,这支队伍的选拔和训练机制极为严苛,作战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军队,据《荀子·议兵篇》中记载: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虽然文侯不大同意吴起的战略目标,但是也愿意让吴起带领魏武卒威慑一下秦军。结果没想到魏武卒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向西吞并了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并控制了崤函地区,将秦国压缩在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崤函古城(今人复原)笔者认为,如果魏国将精力集中在秦国,可能会收到奇效,首先函谷关控制在魏国手中,秦国只有能力防守却毫无能力反击,由于存在如此巨大的威胁,秦后来也无力出动全国之力占据巴蜀之地,有可能慢慢被魏耗死,而那个时候,魏将独占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和河内肥沃土地,疆域面积将超过楚国,成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霸主。

马陵之败秦国得利可惜的是,纵使吴起已经做的足够好,也无法改变文侯问鼎中原的决心,当然了,这并不是在谈论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实文侯的战略目标也是十分符合当时的背景的,他作为一国之君,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手下的将领是不同的。因为不管魏国多么强大,占据了周边多少土地,也不过是周天子手下的一个诸侯而已,这点是无可辩驳的。虽然当时七国都有取代周室的心,却没有人敢做出头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于是只能将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取得政治意义上的先机。而且经过不断的兴兵,河内之地也确实逐渐变大了,因此笔者才说文侯的战略目标没有问题。

影视剧中的吴起形象虽然魏国面对着甜蜜的抉择,可是那边秦军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公元前389年,秦国起兵50万讨伐魏国西河郡。可惜的是,虽然秦军举全国之力,却也无法夺回河西走廊,据《吴子·励士》中记载:

'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以四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影视剧中的魏国军队虽然此次秦军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出关的决心始终未曾改变,而忽略了河西之地的魏国,也终于在马陵之战后尝到了苦头。由于魏军不停地围绕着河内之地扩张,终于惹来了齐国的重视,而且不幸的是,文侯这个时候去世了。后来的魏惠王,决定继承爷爷的战略目标,继续扩张,这次他的目标是赵国,双方即将开战,魏军的主将是庞涓。齐国不想看到魏国一家独大,于是出兵救援赵国,齐军主将是和庞涓有大仇的孙膑。结果魏军出人意料大败于齐军,魏武卒全军覆没,趁这个机会,秦军出关,一举夺回了崤函地区。从此,历史的天平发生了倾斜,靠着崤函天险,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脚步,而魏国,终究因为文侯的战略错误而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白起是秦国攻占河西的关键

结论战争是门艺术,指挥战争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一提起战争就一味的否认,那么这也是不全面的,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意味着破坏和死亡,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行为,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战争和社会发展是缠绕在一起,难以分割的,不可否认,战争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某些方面的推动作用。魏国在战国初期享有巨大的优势,甚至将后来的虎狼之秦压迫于函谷关内不能行动,可是说是其了不起的功绩,但是也正是因为局部的优势让魏国轻视秦国,从而犯了巨大的战略错误,将自己的优势抛诸于脑后而为了虚无缥缈的所谓的政治正确而陷入中原四战之地的泥潭,可以说是让旁观者喟叹。正是由于丢失了崤函天险,所以导致魏国后期一步步退出了强国的行列,甚至一度沦为仰秦人鼻息生存的角色,其实历史的关键抉择点一闪即逝,机会面前,大家都处于均势,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才能走到最后,如果当时魏国能够一鼓作气的将战略眼光从东转向西的话,历史会是怎样走向,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战略错了,无论多少次战术的成功,都无法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1《过秦论》 贾谊2《史记》 司马迁3《荀子》 荀子4《吴子》 吴起

文章内容来自铭儒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