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着戰國時代的結束。

函谷關3D復原圖不過我們回看戰國初年的景象,任誰也很難想像到秦會完成天下一統的大業,三晉接管了春秋霸主晉國的全部資源勢頭正猛,南方的楚國憑藉巨大的地盤也極其被人看好,遠東巨無霸強齊靠着商業的積累也有着一戰之力。而秦國呢?實話實說這個時候他就是中原強國眼中的西戎國家,估計在魏文侯的眼裏就和光屁股拿石斧的原始人差不多。《過秦論》中的開篇就指出了秦國可以完成霸業的原因,據《過秦論》中記載: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崤函古道就是因爲有崤函天險的守護使得秦國沒有被吞併的危機,等到時機成熟時自然有機會染指天下,可見此地對於秦的重大戰略意義。但是戰國初年,崤函之地可是牢牢掌握在魏國手中的,只要隨便在函谷關外扔上幾千人,就能讓秦軍十萬大軍無法出關。可惜的是,魏國的中興之主魏文侯雖然重視人才,銳意進取,可是卻犯了巨大的戰略性錯誤,那就是興全國之力攻佔河內地,而忽視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導致魏國陷入戰爭的泥潭,也直接導致了崤函天險的易主。爲什麼文侯會犯下如此巨大的錯誤呢?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探尋事情的真相。

魏文侯是魏國的中興之主

人才輩出國力強盛要是說到戰國初期的魏國,天下英才無人不伸大拇指,文侯登基以來,十分重視人才的引進,所以天下各國人才紛紛來投。加上人家魏地本地歷史悠久,學術氛圍濃厚,土生土長的魏人也出了很多人才,因而魏國得到了一個戰國人才庫的外號。有句話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是文侯卻是一個難得的會識人會用人,而且擅長招攬人才的大師。隨着李悝吳起、樂羊、魏成等大才的治理,國力日益強盛。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叫《西門豹治鄴》,講的是西門豹剷除活人祭河神的封建陋習,當西門豹令士兵將惡貫滿盈的神婆投入河中時,實在是大快人心,一個鮮活的愛民如子的地方官形象躍然紙上。其實,西門豹的貢獻遠遠不止於此,據《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中記載: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 可見西門豹的最大貢獻並不是剷除封建迷信,而是在水利上有大作爲,他修建的十二條西門渠,到漢代仍然發揮着重大的作用,造福了一方人民。

《西門豹治鄴》不過比起其他人,西門豹的事蹟還是略顯單薄,因爲其他的魏國名臣的作用更加明顯,不僅有全國範圍內的大型變法,還有着極其先進的軍事選拔機制。正是因爲魏國有這樣一大批人才,所以才能在戰國初年屢屢興兵的情況下還保持國力強盛。如果說這些人才像天上的繁星一樣閃耀,那麼有兩個人就是璀璨的月亮。李悝和吳起作爲文侯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相輔相成,成爲了魏國重要的基石。李悝進行土改,創作《法經》,主要成就在於使國家穩定,人民富足;而吳起的貢獻,則在於最先發現了河西地區的戰略價值,並且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裏並築城,將秦軍牢牢限制在函谷關以西。

李悝畫像

吳起堅持奪取河西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人, 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他本來在魯國爲將,卻被魯穆公懷疑,於是投奔魏國。據《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魏國的國土被韓國截斷因此文侯就重用了吳起,這也是文公識人善用的重要佐證。當時魏國的土地主要分爲河西地和河東地,也有人以黃河爲界,將魏國土地分成四地:河西地,河東地,河外地和河內地,但其實這種分法只是將河西和河東地用黃河劃分,二者領域是相同的。今天主要討論的對象是河內地和河西地。河內地處於今天的河南新鄉、安陽、焦作一帶,這裏土地肥沃,十分適合耕種,人口密度較高,周邊陸路交通便利,十分適宜農業和經濟發展。但是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周圍分別被趙韓齊宋等國家包圍,很難依託地勢組織起有效的防守。但是,魏文侯始終將戰略目標放在河內地,的確,此地的經濟價值很高,而且地處我們所說的中原大地的核心地帶,政治意義濃厚,所謂的問鼎中原指的就是這一區域。而吳起卻始終反對這一戰略目標,在他的心中,首先要佔據崤函天險,因爲這裏只有魏秦兩家相爭,眼下魏的實力明顯高於秦,攻下此地難度不大,而攻下此地後,整個河西地都將成爲魏地的大後方,唯一有威脅的秦軍又無法出關,所以適合長期發展以圖天下,這一觀點和文侯背道而馳。

魏武卒和裝備不過當時魏國有一支戰無不勝的部隊,魏武卒就是吳起一手訓練出來的,這支隊伍的選拔和訓練機制極爲嚴苛,作戰能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軍隊,據《荀子·議兵篇》中記載: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雖然文侯不大同意吳起的戰略目標,但是也願意讓吳起帶領魏武卒威懾一下秦軍。結果沒想到魏武卒的戰鬥力十分強悍,向西吞併了秦國五百多里的土地,並控制了崤函地區,將秦國壓縮在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崤函古城(今人復原)筆者認爲,如果魏國將精力集中在秦國,可能會收到奇效,首先函谷關控制在魏國手中,秦國只有能力防守卻毫無能力反擊,由於存在如此巨大的威脅,秦後來也無力出動全國之力佔據巴蜀之地,有可能慢慢被魏耗死,而那個時候,魏將獨佔關中平原,四川盆地和河內肥沃土地,疆域面積將超過楚國,成爲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霸主。

馬陵之敗秦國得利可惜的是,縱使吳起已經做的足夠好,也無法改變文侯問鼎中原的決心,當然了,這並不是在談論誰對誰錯的問題,其實文侯的戰略目標也是十分符合當時的背景的,他作爲一國之君,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手下的將領是不同的。因爲不管魏國多麼強大,佔據了周邊多少土地,也不過是周天子手下的一個諸侯而已,這點是無可辯駁的。雖然當時七國都有取代周室的心,卻沒有人敢做出頭鳥,大膽表露自己的想法,於是只能將勢力向中原地區發展,取得政治意義上的先機。而且經過不斷的興兵,河內之地也確實逐漸變大了,因此筆者才說文侯的戰略目標沒有問題。

影視劇中的吳起形象雖然魏國面對着甜蜜的抉擇,可是那邊秦軍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公元前389年,秦國起兵50萬討伐魏國西河郡。可惜的是,雖然秦軍舉全國之力,卻也無法奪回河西走廊,據《吳子·勵士》中記載:

'今臣以五萬之衆,而爲以四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衆,此勵士之功也。'

影視劇中的魏國軍隊雖然此次秦軍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出關的決心始終未曾改變,而忽略了河西之地的魏國,也終於在馬陵之戰後嚐到了苦頭。由於魏軍不停地圍繞着河內之地擴張,終於惹來了齊國的重視,而且不幸的是,文侯這個時候去世了。後來的魏惠王,決定繼承爺爺的戰略目標,繼續擴張,這次他的目標是趙國,雙方即將開戰,魏軍的主將是龐涓。齊國不想看到魏國一家獨大,於是出兵救援趙國,齊軍主將是和龐涓有大仇的孫臏。結果魏軍出人意料大敗於齊軍,魏武卒全軍覆沒,趁這個機會,秦軍出關,一舉奪回了崤函地區。從此,歷史的天平發生了傾斜,靠着崤函天險,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開始了統一天下的腳步,而魏國,終究因爲文侯的戰略錯誤而喪失了最好的機會。

白起是秦國攻佔河西的關鍵

結論戰爭是門藝術,指揮戰爭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一提起戰爭就一味的否認,那麼這也是不全面的,雖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戰爭意味着破壞和死亡,是一種極其殘酷的行爲,但是縱觀人類歷史,戰爭和社會發展是纏繞在一起,難以分割的,不可否認,戰爭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某些方面的推動作用。魏國在戰國初期享有巨大的優勢,甚至將後來的虎狼之秦壓迫於函谷關內不能行動,可是說是其了不起的功績,但是也正是因爲局部的優勢讓魏國輕視秦國,從而犯了巨大的戰略錯誤,將自己的優勢拋諸於腦後而爲了虛無縹緲的所謂的政治正確而陷入中原四戰之地的泥潭,可以說是讓旁觀者喟嘆。正是由於丟失了崤函天險,所以導致魏國後期一步步退出了強國的行列,甚至一度淪爲仰秦人鼻息生存的角色,其實歷史的關鍵抉擇點一閃即逝,機會面前,大家都處於均勢,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的人才能走到最後,如果當時魏國能夠一鼓作氣的將戰略眼光從東轉向西的話,歷史會是怎樣走向,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戰略錯了,無論多少次戰術的成功,都無法進行彌補。 參考文獻1《過秦論》 賈誼2《史記》 司馬遷3《荀子》 荀子4《吳子》 吳起

文章內容來自銘儒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爲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