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國產動畫產業“民族化”問題和發展的再思考

國產動畫作品《美麗的森林》海報

自2015年《大聖歸來》後,國產動畫的產量和票房,都呈現穩健增長。2019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共31部,總票房高達70.95億元;而進口動畫電影雖上映42部,但總票房僅達到44.09億元。國產動畫的票房雖然呈現井噴式的增長,但整體上,以低幼觀衆佔主體的國產動畫電影與美國、日本動畫相比,依然有巨大差距。Comscore1月1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排名前十的作品都來自美國,其中《復聯4》以27.98億的成績打破了《阿凡達》保持十年之久的紀錄,成爲2019年的世界動畫電影票房巔峯。

在國產動畫發展道路的理念上,動畫“民族化”與“世界化”的爭論自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沒有停歇,且爭論的內容也大相徑庭。上世紀80年代初,以美、日爲主的國外動畫如洪波灌注到中國,對國內市場造成強烈衝擊,以上海美影廠爲主的國產動畫被一擊即潰。在那個年代所倡導的動畫“民族化”,是以1949至1966年的國產動畫輝煌爲參照。當歷經41年的改革開放和扶持政策後,國產動畫已經逐漸形成了強大的產業規模和製作力量。國產動畫在當今的“民族化”進程中,應該思考如何在世界動畫的格局中走出自己的風格,這不僅是藝術個性問題,也是動畫產業持續性發展的追問與籲求。

傳統美術促成了國產動畫的輝煌

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生楊春的《美麗的森林》曾於201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公映,隨後順利通過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申報初選。該片取材於宋代工筆花鳥畫,如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等。醇美的色調以及花鳥的靈動,曾讓評委們極其驚羨。

作爲中國美術片的優良傳統,工筆畫、花鳥畫風格的動畫片一直是國產動畫的驕傲,2015年的《美麗的森林》藉助電腦掃描、繪圖等技術,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但1949年至1984年間的國產動畫完全是用手繪進行各種美術類型的動畫轉換,如花鳥畫風格的動畫《小燕子》(1960年)等。當年,《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等水墨動畫雖一度成爲國產動畫的新起之星,但因高昂的成本和繁瑣的工藝,至今也只產出了4部作品。這也是傳統國畫風格的動畫之所以再無後續佳作的原因。

當年,動畫創作憑藉羣衆路線以及“民族化”的追求,得到全國衆多著名美術家的支持和幫助,大大提升了“美術電影”創作水平。如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中的美術設計就是著名裝飾畫家張光宇,他塑造了影片的主要人物——孫悟空、玉帝、太白金星、哪叱三太子等形象,併爲該片作了全景草圖。其弟張正宇,也對該片的背景作了具體指導,使影片的背景風格蘊含了濃厚的虛實結合意味,與人物動作搭配得十分協調,增強了影片的氣氛。

可見,中國美術資源的動畫轉化,曾有力地託舉了中國動畫短片。這樣的情況有一定的歷史特定性,是當今的商業動畫電影所無法複製和企及的。

創新性轉化在於市場孕育與高校教育

動畫美術“民族化”的創造性轉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倉促而就,它需要藝術創作在市場和工藝上的不斷磨合與修正。然而,動畫公司爲了盈利,必須要維持一個穩妥的商業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於低成本動畫、藝術動畫的探索,應予以一定的輔助。動畫不是藝術家的個人行爲,而是一個團隊的集體創作,需要成熟的動畫技法、視聽語言、動畫特性等因素的配合。

當下,國內的動畫節很多,但這些獲獎作品只有少數的評委和觀衆能夠參與閱評。且獎金無法覆蓋製作成本,杯水車薪。而一種動畫理念和風格的誕生,需要藝術與市場的碰撞。在這一方面,或許法國動漫的經驗可以被借鑑。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巴黎第二大學2018 級新聞與傳播專業博士生張碧思在《當代動畫》(2019年第2期)上發表的《近年法國動畫電影產業發展概況》一文中指出,低成本製作的動畫電影纔是法國的主流,佔每年上映動畫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電影的排片量很難與大製作的動畫電影抗衡,但法國政府爲保護藝術的多樣性,建立了來自電影機構資金支持的藝術與實驗院線,延長了這些低成本動畫電影的放映週期,以細水長流的方式增加影片收入

這些低成本動畫或表達作者的藝術追求,或傳達作者的藝術理念,在對藝術多樣性進行探索的同時,又完成了對動畫題材、敘事、類型、技法的篩選和磨鍊。近年來,法國動畫既有單線平塗但色彩濃烈的“嘰哩咕”,也有印象派美術風格的《米亞咪咕人》,這些作品的美術風格雖然迥異,但都是美術理念的成功商業轉化。

由此可見,法國動畫的成功之處在於對本土藝術的重視,這需要從高等教育階段就培養從業者對本土藝術的熱愛與尊重。中國要想效仿法國,完成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當代轉化,就要從高等教育着手。在中國當前的動畫專業教學中,設置中國美術史、中國美學、中國工藝美術等課程的院校寥寥無幾,有些高校動畫專業的學生甚至在畢業設計時完全模仿美國、日本的動畫風格作。這樣的動畫從業者,在進行商業動畫創意、設計的時候,又怎麼能成功進行中國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呢?

動畫發展需輔以兒童文學繁榮

動畫是一個整體工程。除了技術之外,主要是美術和劇作。劇作最接近兒童文學,文學的細膩與童心,纔是動畫成功的根基。日本動畫《魔女宅急便》《大提琴手高修》等都改編自同名文學。中國動畫能夠在1949至1966年間擁有十七年的輝煌,也得益於一批兒童文學家及其作品,例如洪汛濤(代表作《神筆馬良》,1955年)、諸志祥(代表作《黑貓警長》,1982年)、鄭春華(代表作《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4年)等。相形之下,當前國內的兒童文學作品佳作實在是少之又少。

可見,動畫的繁榮與發展,是個跨學科、跨產業的問題,不僅僅需要美術資源的動畫轉化,也需要兒童文學的繁榮。如果僅僅將國產動畫的“民族化”滯留於美術角度,就會步入曾經的敗筆和窠臼。曾經的國產動畫就是因爲過於強調美術而忽視了劇作,纔會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面對美國、日本動畫的長片敘事(動畫電影、電視動畫系列片)的衝擊而疲弱無力。然而,今天的我們再也不能重蹈昨日的覆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