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朋友圈裏照舊刷着一波又一波永葆童心之類的海報圖——相比上個月初,B站獻禮青年節的演講《後浪》,兒童節的存在感就要低很多了。畢竟,0-18歲的兒童不具備勞動力,也沒有完全自主的消費能力,給他們打雞血貼金,帶不來多大的直接市場效應……

但,孩子活蹦亂跳的身姿和天真無邪的笑容——永遠都是汽車廣告中勾勒美好人車生活的重要素材。現實生活中,爲了迎接孩子出生,而下定決心買車改善生活的消費現象也是極爲普遍的,這類人羣也支撐着所謂的主流消費市場。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人口政策、孩子和車市的話題。終歸,無論是前浪、後浪還是中浪,都離不開各自的孩童時代。

01

並不洶湧的二胎潮

從2011年起,國家已經開始逐步放開二胎政策,先是允許“雙獨”子女多生一個孩子;後來,夫妻中只要有一個“獨生子”就能多生;到了2015年,則全面放開二胎——此時,國家想要穩住人口規模的戰略思路昭然若揭。

這是一條人口政策的變革線索,我們對應2015年前後的時間線索,回憶下,彼時的車企在幹什麼?或許大家能瞬間搜索出一個關鍵詞:七座。

那個時候,不少七座車做廣告畫面,都會擺出2-3個老人+倆夫妻+倆孩子。暫且不論二胎政策到底拉動了多少人口增長,稍微有些婚姻家庭運營經驗的中年人都會明白,廣告中的這個組合,其實一年都出現不了幾次,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在3歲以上,同出同進的機會也很少。


所以,所謂“大七座”SUV的盛行和彼時的二胎潮聯繫在一起,多半隻是一個營銷說辭。比如,被不少廠家津津樂道的“超級第三排”,從SUV車型結構佈局上來說,大家的區別其實是半斤八兩。

除了“大七座SUV”概念,二胎潮來臨時,MPV市場是否成爲車市增長點也被重提。然而,從2015年-2018年,被SUV稀釋、擠壓過的MPV市場份額依然走低。且在2018年車市增長趨緩後,MPV市場也是同比下滑最嚴重的一個板塊。雖然,已在此處站穩腳的幾個明星車型還在持續推新,但主力的10-20萬家庭消費區間內,暫時還看不到MPV車型明確的增長空間。

從2015-2018的人口增速來看,“二胎潮”並不洶湧,對車市拉動更是有限——但當下的“後浪”之力,確實不可小覷。

02

“後浪”推動車市年輕化和多元化,然後呢?

《車業雜談》看來,在2018年之前的十多年間,車市能夠保持高增態勢,正是前浪、後浪和中浪交疊推動的效果。這三個“浪”是一個比喻,我們大概可將消費羣體分爲三類:

“前浪”代表着有經濟實力的中年羣體,他們是豪華品牌和中級車市場的主力支撐者;“中浪”或以80後羣體爲主,是10-25萬主流價格區間的支持者,這類羣體既包括首購刺激,也帶動着換購活力;而“後浪”則是指一批出生在90年代後的年輕消費羣體,他們是首購市場的生力軍。


相比“前浪、中浪”,“後浪”似乎更懂車、更注重外型、個性——目前,幾乎所有主流乘用車品牌,無論合資或自主,都圍繞這類羣體的消費需求,開展了多元化的產品策略。

然而,後浪們貢獻再大,每個人也都是媽生的。回到大家的嬰孩時代和父輩年代,我們都能從人口政策中找到些許市場規律。

比如“中浪”。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80後羣體中不少是獨生子女,儘管如此,由於60後父輩的人口基數足夠大加上改革開放帶動了生活水準提升,八十年代的出生數量達到了2500萬,他們在2010年前後齊刷刷大量湧入車市,這個時候的車能不好賣麼?而且,近 5-10年,這批人陸續進入換購期帶動存量市場煥新——所以,永遠不要忽略中浪的力量。


再看“後浪”。處在九十年代的70後父母,面臨着最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於是,90後出生人口又跌回了2000萬人以內——所以,從規模貢獻上來看,“後浪”尚且是不如“中浪”的。

03

未來,誰來負責創造源源不斷的後浪?

演講《後浪》中,有一句話,很振奮,也很刺痛神經:“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沒錯。所以,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是:後浪之後還有源源不斷的後浪麼?

全面放開二胎後,人口增長的效果如何?這裏有兩個數據很有意思。

2018年,二孩出生數量是760萬,比“頭胎”出生數量還多。人口方面的研究觀察者判斷,這可以理解爲報復性生娃。筆者身邊就有不少當時年近40歲的女性朋友冒着各種風險“拼搏”出了第二個孩子。


2019年是吉祥的豬年,本應迎來一波生育高峯,但搜索到真實數據後,筆者甚爲驚訝和失望,2019年我們的新增人口不敵2018年,反倒還降了58萬——出生率跌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點。職業發展的經濟壓力及養育、教育成本的節節攀高,還是讓不少普通家庭對二孩望而卻步。不僅二胎出生效果不及預期,頭胎的出生也或將越來越難了……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是23-30歲,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已經是普遍說的90後了,準確說是出生在1990-1997年之間的女性羣體。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如何看待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呢?我覺得不用扒數據,大家也會贊同——他們不會再像80後那麼“順從“,迫於世俗眼光而結婚生子的比率會進一步降低;而且70後父母由於自身教育程度更高,對子女的包容度也更高,同時也更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質。追着子女結婚追着帶孩子的情況,恐怕只是屬於50後/60後老人的集體回憶……


正如何冰所言,90後很“不惑”,不惑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大概、也許、可能……後浪們不會熱衷於生孩子吧,難道遊戲不好玩?風景不好看?追劇不輕鬆?等到家境優渥、母愛氾濫的80後完成二胎心願後,誰來負責繼續生產足夠大量的後浪呢?其實,從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中就能看見我們一些未來的樣子。

寫在最後:在兒童節這個本應歡樂、單純的節日裏,筆者聊起這個話題,未免有些“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可是成年人的世界本就沒有簡單可言啊!任何一個產業,假如沒有足夠的規模優勢,又處在變革期,那麼就很難找到什麼規律,更談不上經驗模式——回頭看,車市過往的興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人口紅利,這波紅利或許還能支撐5-10年的市場活力;但假如這份紅利沒有了,未來,我們真正的競爭力又是什麼?

瞭解更多資訊請下載易車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