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總是需要點原因的。要麼是看眼緣,要麼是看性格是否投緣。就像諸葛亮對馬謖一見就覺得非常投緣,聊下來更覺得可靠萬分,而劉備就沒這樣的想法。
馬謖這個人也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他從小就苦研兵法,對於兵法有自己通透的理解。再者說來,馬謖如果沒有一點兒真才實學,怎麼能夠鎮住諸葛亮?何況諸葛亮這個人對於用兵打仗並不是非常在行,在軍事理論這個方面上他還沒有馬謖懂行,其實《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神化了,把他演得太過完美無缺,然而事實上他沒有那麼神通廣大。
《三國志》裏說馬謖擅長拍馬屁,所以諸葛亮中意他,然而諸葛亮也並非等閒之輩怎麼可能僅會因爲一個人善於拍馬屁就喜歡他呢?人與人之間的來往除了因爲投緣,還會因爲互惠互利。這也就是說,你首先要有點兒“東西”,其次要是一個會被對方需要的人。
馬謖的長處剛好補了諸葛亮的短處,所以諸葛亮把馬謖當做親兒子對待,他對馬謖的感情超過了平常英雄間惺惺相惜的感情。馬謖臨死前寫信表述了對諸葛亮的深情厚誼,說他今生有幸結識諸葛亮,此生無憾。這種情感也是真誠,真摯,感人淚下的。
因爲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使諸葛亮壓力倍增,雖然以他的才能能夠擔當此任,但卻仍然會喫力,所以他想要樹立在軍中的威信就需要馬謖的幫助。諸葛亮經常召馬謖談話,一談就是許久半個夜晚也是常有的事,馬謖的軍事理論知識補充了諸葛亮的不足,帶給諸葛亮很多靈感。因此他在第一次北伐中排除衆議推薦馬謖擔當了先鋒。
按理來說,如果馬謖可以珍惜此次機會,慎重行事,他一定會立下大功,也會成爲蜀國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大將。然而他輕率冒進,過於草率,街亭失敗之後,諸葛亮對他失望至極。
爲了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嚴,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後親自弔孝悲痛萬分,善待了他的子女。諸葛亮的這些行爲顯示着他並不願斬殺馬謖,他雖然看中馬謖,但不斬馬謖就無法繼續樹立軍中的威信,劉備臨終遺言諸葛亮最終也沒能遵守。
劉備說了什麼呢?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話雖短,但字字應驗,這說明劉備比諸葛亮更具有長遠眼光嗎?劉備甚至還認爲不除馬謖會成爲蜀國的危害,諸葛亮也沒有聽信,結果蜀國差點覆滅。
作爲一代名君的劉備,他思考問題的方式與角度都與軍師諸葛亮大有不同。他更希望政權的穩定,爲了維持政權的穩定劉備會提防馬良兄弟,會制衡他的兵權。因爲本來馬良的權力已經很大,如果馬謖再被重用,兩兄弟的力量過大,會危及劉備的地位。
因此劉備將馬謖派作文職,縣令,太守。都是叫他去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馬謖是一個的軍事愛好者,他對瑣碎的工作既不擅長,也沒有什麼興趣,對處理老百姓糾紛之類的事,更是頭疼。這就給劉備留下了箇中看不中用的印象。
並且劉備每次一提到打仗,馬謖就會大講特講抒發己見,劉備想,他本職工作完成不好,還愛講廢話,對他印象就更不好了。劉備通常會覺得馬謖的理論知識沒有派上用場的地方,劉備需要的是諸葛亮這樣能爲其三分天下的軍事謀略大家,而且諸葛亮在處理朝務正事上的能力遠遠強過馬謖,也更比馬謖耐心。劉備統治時期馬謖始終只能動嘴,沒有機會參加實戰,這造成了他只會理論,沒有實戰經驗,纔會在真正戰役中,無所適從。
馬謖真的無用嗎?其實馬謖的無用也是劉備。不加派遣運用造成的。劉備寧願信任那些沒有讀過書,但身經百戰的武將,也不相信理論上頭頭是道的馬謖。
馬謖的不堪用,是劉備的不信任造成的。對於他這樣的人才,處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實在可惜了。而諸葛亮力排衆議重用他,卻使馬謖急於展示自己的能力而草率行事造成重大失敗。就這樣導致了一個人才的死亡,也確實是令人扼腕嘆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