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被一波又一波的溼氣裹挾的時候了。

對於本就脾虛溼重的人來說更是受罪,身體也會跟着鬧幺蛾子。

溼氣自查指南

如果你也常年用控油洗面奶,面膜,但還是難擋油光滿面,滿臉冒油。

如果你每天便便都黏馬桶,甚至比較難衝下去,而且拉屎也有拉不完全,拉不盡的感覺。

如果你喫飯經常腹脹。

如果你白帶比較多,下體氣溫很重,特別是春天和夏天,來大姨媽的時候氣味濃郁,自己也很怕別人聞到。

如果你經常失眠多夢睡不好,身體容易睏倦疲憊。


如果你其實骨架子不大,但是每天早晨起來都臉腫,早晨的小腿和晚上的小腿完全不一樣,早晨很瘦,到下午腿就腫的穿襪子都有勒出的痕跡。

如果你經常特別容易餓,容易饞。

如果你經常沒有胃口,完全不想喫飯,嘴巴里時常黏糊糊的,還有口氣。

如果你出汗都黏糊糊的。

如果你的肚子大大的,很鬆軟,身上的肉都不瓷實,軟軟腫腫的。

符合的症狀越多,說明溼氣越重。

不過這裏有個金標準,那就是看舌苔.

不管你身體出現什麼不一樣的症狀,只要舌苔厚膩就一定是有溼邪了。不過溼邪也不都一樣,每天早上可以對着鏡子看看:

寒溼:舌苔白而厚膩,舌頭顏色淡白,舌體看起來胖大嬌嫩,舌體兩邊有齒痕;


溼熱:舌苔黃而厚膩,或舌體兩邊有齒痕,或舌頭顏色偏紅。

溼氣真的是百病之源

當溼氣氾濫的時候,會影響我們心、脾、腎三個重要臟器的陽氣,出現功能下降:

心肺功能降低:心慌胸悶、咳嗽痰多、頭暈、面色暗黑,在額、頰、鼻柱、脣周有黑斑點;

脾胃消化功能下降:食慾不好、腹脹、大便不成形、大便粘滯;

水液代謝能力不好:腎陽被抑制後,喝進去的水不能很好的氣化分佈,直接變成小便排出去,小便多,喝很多水也不解渴。

溼氣是怎麼跑到身上的呢?

同處一個環境,爲什麼有些人身體沒溼氣,溼氣偏偏找上你呢?說起原因,估計很多人躺着也中招:

首先是缺乏運動,如果總是坐着,氣不能得到運動和舒展,就容易滯,水+氣滯,就生溼了。

而且大部分人,思慮過度,肝氣鬱結,五行中,肝木克脾土,肝氣鬱結不僅氣滯,而且還抑制了脾的功能,所以更容易生溼。

在加上常年用空調,曬太陽少,傷害脾陽,自制了溼寒的環境。物質過剩,肥甘厚膩的食物取之不盡,壓力大了容易喫太多,脾胃消化不了,都積累在身體裏,化不成良好的氣血,也化不出完整的大便排出體外。


祛溼想靠喫,可能會越喫越溼

古人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在線吐槽就是:祛溼很難啊,就跟拌到麪糰裏的油脂,想想都撓頭。所以祛溼要有耐心,要用對法子,而且要祛除生痰之源。

《證治匯補·痰證》裏講到「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所以除溼的根源在於健脾。光靠喫喫喝喝,難度係數還是太大。

畢竟喫喝還是要靠脾胃來運化,溼氣重的人脾胃本身就弱,運化不過來反而會平添負擔。很多整天喝紅豆薏米水、荷葉茶祛溼的,最後反而舌頭越喝越胖,便便越喝越溏。

這時不妨試試外治法,因爲溼”屬水,火可克水,因此針對溼氣過重的情況,應該以火克之。在中醫療法中,艾灸與拔罐都與火有關,也是祛溼常用的兩種療法。


不過,我們首推艾灸,因爲:

一則,身體虛弱者不宜拔罐,而艾灸人人皆宜,它能培補元氣、補益氣血、補腎固陽,十分適合身體虛弱之人;

二則,拔罐更適合拔出“外溼”,對脾虛引起的“內溼”效果不大,艾灸則不然,“外溼”“內溼”皆可祛除;

三則,拔罐無法健脾,而艾灸可以健脾,從根源上阻滯溼氣生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灸通這2處,勝過100碗紅豆薏米01 艾灸承山穴


承山名意指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質爲隨膀胱經經水上行而來的脾土與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後,水液氣化而乾燥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積如大山之狀,故名承山。

承山穴是祛溼大穴。溼氣重的人按承山穴,酸脹痛感會非常明顯。因溼重而常感睏倦時,承山一按就能醒神了。艾灸承山幾分鐘,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表示膀胱經上的陽氣被激發,正在排出溼氣。02 通脾經

暑多挾溼,「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而脾主運溼,所以祛溼的關鍵在於健脾。這是一招不喫藥而健脾祛溼的方法:

如上圖,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着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覆地推。推過程中去找最痛的點,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經就通暢了。

也可以直接放個艾灸罐在這灸。灸的時候重灸陰陵泉,此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是脾經經氣注入的地方,脾經經氣在這裏最爲盛大,具有健脾化溼、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是人體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溼利水的要穴。 每天堅持做不僅健脾利溼,還能減肥美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