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無論是哪種羣體還是哪種職業,他們最終能夠在新加坡定居下來的人都極爲少數,即使是在英國於1852年頒佈《歸化法》以後,對移民定居新加坡給出大量優惠政策的情況下,也僅有爲數很少的大商人選擇了加入英國國籍。而作爲新生殖民地的新加坡,由於其較爲開放的移民和勞工政策,以及較爲寬容的種族政策,和大量的勞動與商業機會,無疑讓其在第一時間成爲了那些冒險下海求生的百姓的首要選擇。

大家好,我們的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英國在1819年時,爲了鞏固其對華貿易的壟斷特權,在時任一名東印度公司的副總督的策動下,對荒蕪的新加坡島進行了佔據和開發。
根據英國殖民當局最初的數據統計,在殖民地建立的首年時間裏,全島共計人口僅1000餘人,其中以當地土著佔據了80以上的人口比例,歐洲人和華人的數量都在一百人以來。
但隨着殖民地的不斷開發,以及對華貿易量的日益增長,這座原本荒蕪的小島逐漸發展成爲貿易、商業和航運極爲發達的港口城市,其完善的司法、教育、醫療體系吸引着大量的歐洲和亞洲移民前往此處。
到1830年時,由於清朝國內經濟的逐漸萎縮和崩潰,底層百姓的生活愈加困難,甚至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食不果腹的情況,而這一情況在位於沿海的廣東和福建更爲嚴重。
由於清朝實行嚴格的禁海制度,以靠海捕魚爲生的沿海地區百姓頓時失去了生存的最基本工具,而由於濱海土地鹽鹼化程度高,並且人多地少,致使這些地方的農業經濟較之內地更爲落後。
因此在生存的迫切需求的刺激下,大量廣東和福建的底層百姓開始冒着被官府抓捕的風險,而下海求生。
而作爲新生殖民地的新加坡,由於其較爲開放的移民和勞工政策,以及較爲寬容的種族政策,和大量的勞動與商業機會,無疑讓其在第一時間成爲了那些冒險下海求生的百姓的首要選擇。
而隨着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的國門在英國炮艦的攻擊下,逐漸被打開,加之國內戰爭的不斷摧殘,大量無地農民和破產的城市工商業者爲了生存,輾轉通過各地的通商口岸,前往海外求生,這其中新加坡仍然是作爲首選地之一。
到1865年時,華人已經佔到了新加坡總人口的65%以上,他們主要來自廣東和福建的閩南人、潮州人、粵語羣體和客家人。
其中,閩南人的人數最多,他們在1819年新加坡開埠通商之初,便來到了新加坡,成爲新加坡商貿活動的主要掌控者之一,而潮州人作爲當地的第二大方言社羣,成爲他們的最大競爭者。
而粵語羣體大多以木工、曠工、農業勞工爲主,他們構成了新加坡社會中的工匠羣體,其中諸如裁縫、木匠、泥瓦匠等行業基本被他們囊括。
客家人則主要在港口從事轉手貿易,他們一般在港口停留數日後,便將清朝內地洋務運動中急需的錫礦裝船轉運。
不過無論是哪種羣體還是哪種職業,他們最終能夠在新加坡定居下來的人都極爲少數,即使是在英國於1852年頒佈《歸化法》以後,對移民定居新加坡給出大量優惠政策的情況下,也僅有爲數很少的大商人選擇了加入英國國籍。
而大多數移民其最終目的仍然不是定居新加坡,加入到對這個新興殖民地的開發建設之中,而是希望在這裏奮鬥辛苦幾年,等賺足夠錢,便回到國內。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大多數旅新華人基本忙於埋頭賺錢,並定期將賺到的錢寄回給國內的家人,而對於當地的各項公共事務關心極少,雖然英國早在建設新加坡之初,便預留了其他族羣,特別是華人蔘與管理的空間,但華人的這種戀鄉情結,註定不能對當地的公共事務產生重大影響。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