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可見,朱元璋所謂的“殺功臣”,實際上和趙匡胤、劉邦等人的“殺功臣”都是不一樣的,他不僅僅是爲了剝奪兵權,還想要徹底解決各種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問題,重點是權臣專政的問題。既然已經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樣的成功案例,爲什麼朱元璋沒有學習趙匡胤的做法,做到沒有殺伐地處理功臣問題,而是要攪起一片腥風血雨呢。

古代開國皇帝都很難解決功臣的問題。在解決不了的情況下,皇帝一般都會採用粗暴野蠻的“殺功臣”的辦法,從而造成一幕幕悲劇。

但是,當歷史發展到朱元璋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北宋初年的時候,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功臣們的兵權,並且讓他們安度晚年。

(杯酒釋兵權)

既然已經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樣的成功案例,爲什麼朱元璋沒有學習趙匡胤的做法,做到沒有殺伐地處理功臣問題,而是要攪起一片腥風血雨呢?

而且,朱元璋和趙匡胤的情況還比較相似,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地解除大將們的兵權,是因爲這些大將們都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趙匡胤對這些“義社兄弟”們進行情感綁架,那些“義社兄弟”們沒有辦法,因此纔不得不交出兵權。

其實朱元璋也可以這麼幹。那些開國功臣,無論是胡惟庸、李善長、藍玉、常遇春、徐達等等,也都是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對於這些好兄弟,他完全可以和他們講明情況,像趙匡胤那樣告訴他們,自己喫不好飯睡不着覺,害怕有人擁戴他們當皇帝,對自己構成威脅。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請這些兄弟們幫個忙,多拿些銀錢和田產,回去養老。同時再向他們作保證,他們的兒子兒孫,將來可以繼續在朝中爲官,不會虧待他們。

如果朱元璋這樣和開國功臣們說,相信那些開國功臣不敢不答應。而且如果他們不答應,朱元璋有言在先,那時候要打擊這些不想丟權的諸侯們,他也就顯得理直氣壯,不會被後世詬病了。

而且朱元璋這樣做,比趙匡胤會更成功。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的兵權。但是卻也削弱了軍隊的領導力,使得宋朝的大將得不到培養,大將和士兵的聯繫受限,因而整個軍隊的戰鬥力不強。但朱元璋實行的“藩王制度”,他的軍隊都在藩王手裏,不在大將手裏。雖然這些藩王掌兵,會造成內亂。但是至少整個國家的戰鬥力不弱。在保家衛國的問題上,不會比宋朝差。

(朱元璋)

那麼,朱元璋爲什麼不有樣學樣呢?

我認爲,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像趙匡胤那樣搞,最關鍵的原因,是他想要剝奪的權力,與趙匡胤想要剝奪的權力不一樣。

趙匡胤想要剝奪的權力,其實只是武將的兵權。趙匡胤之所以要剝奪武將的兵權,是因爲他要打破五代以來的歷史循環。

從五代後唐開始,先後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建立,這些朝代的更迭,幾乎全都是武將權力太大,奪取了皇位。大將李嗣源被士兵擁戴,奪取了皇帝李存勖的皇位。大將石敬瑭聯合契丹,奪取了後唐皇帝李從珂的皇位,建立後晉。大將劉知遠奪取了後晉的皇位,建立後漢。大將郭威奪取了後漢的皇位,建立後周。大將趙匡胤奪取了後周的皇位,建立北宋。

對於趙匡胤來說,他認爲對皇權最大的威脅,就是大將的兵權。他認爲確保國家穩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的大將在軍隊中的權威太大。如果有能力的大將,在軍隊中的權力太大,那麼對國家肯定是一個威脅。而且他還認爲,只要解除了這個威脅,最終國家就能保持穩定。

(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想要剝奪的權力,可不是簡單的兵權,除了兵權以外,還有政權。在他看來,就算是文臣,就算手裏沒有兵權,如果行政權力太大,依然會對皇帝的皇位構成威脅。

實際上,朱元璋雖然本身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他對古代王朝社會各種可能對皇權產生威脅的因素,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做了針對性的措施。比如爲避免外戚及後宮干政,他特別規定皇室子弟的妻子要從民間採選。還有,他爲了避免宦官專政,又特別在皇宮中插了一塊鐵牌,在鐵牌上寫上禁止宦官干政這樣的文字。爲了避免藩王威脅中央,他也做了很多規定。

除了這些外,朱元璋還害怕權臣專政。雖然事實上,隨着中國古代社會中央集權的加強,宰相的數量越來越多,宰相的權力逐漸被稀釋。但是,朱元璋依然不放心。

由此可見,朱元璋所謂的“殺功臣”,實際上和趙匡胤、劉邦等人的“殺功臣”都是不一樣的,他不僅僅是爲了剝奪兵權,還想要徹底解決各種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問題,重點是權臣專政的問題。而朱元璋的做法,先是打擊胡惟庸、李善長、楊憲、汪廣洋這樣的宰相,發展到最後乾脆取締了宰相的職位。因爲他發現,無論他殺多少宰相,都不能解決宰相會專權的問題。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朱元璋爲什麼不會“杯酒釋兵權”了。因爲這個辦法,根本就解決不了他的問題。

(參考資料:《明史》《宋史》等)

相關文章